無論您是否金銀滿屋,心靈上的富足可以是每個人的專利!年青的朋友,您過得富足嗎?是「我年薪沒有百萬元,但是生活過得平淡而喜樂!」還是「我月薪十多萬,但是我不快樂、不富足,欠下的債務一大堆!」的人?錢真是萬能的話,為何卻不能買來一生身、心、靈的平安、喜樂與健康?藉著資深精神科醫生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對「富二代」精神面貌的分享,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生命富足的源由。 文/謝芳
出生窮苦人家的小芳心靈富足「小芳出生於內地山區一個貧苦的家庭。從印尼回國的爸媽都是機械工程師,她和兩個哥哥從小由外婆湊大。童年生活雖苦,但跟著外婆、爸媽一起在籃球場踏自行車、去河邊游泳或捉魚、跳進池塘摸泥鰍河蜆、夜間去田野捕禾雀和照田鼠田雞…都是難忘的家庭樂。在鬥爭動盪之年, 爸爸被「扣帽子」,受到批鬥欺壓和關押牛棚。一家人數年受盡鄰里欺壓,生活艱苦和精神受壓迫,出入被鄰家孩子指指點點或扔石頭;吃的是外婆自家耕種的蔬菜,或由拾回來的糠秕、糠粞做成的糕點;三兄妹和外婆同睡在一張由爸爸搭建的木板床上,穿的是補丁的舊衣服。唯一的溫暖,是全家人之間的愛護和關懷。每當我們在學校或被鄰居欺凌,回到家裡,一定撲向媽媽和外婆的懷裡,哭訴所受的不公平事,心中的憤憤不平,隨著她們的安撫慢慢平和下來,也明白到很多的事情由不得自己去主宰,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樂觀而勇敢地去面對,得著的是勇氣能力和智慧,更明白「黑與白」對人的心靈傷害;心底盼望有一天可以光明正大與爸爸逛街踏自行車,不用偷偷地往牛棚給他送食物。長大了, 一家人移居香港, 未滿14歲的小芳,與哥哥一起在工廠做「童工」,晚間修讀英文,這是她第一次認識ABC。一年後,在媽媽的堅持下,家人同意供小芳讀中學,是一間私立中學讀書。小芳很努力讀書,知道學費是來自家人在電子廠工作和外婆修補衣服、串膠花賺取的金錢。她放學後做好功課,幫外婆「釘膠花」「補衣服」;外婆煮飯時,她就爬上「碌架床」做功課和溫習…中五畢業了,她以優異成績升讀預科,再而考入大學。大學畢業後,成為一位專業人士。
回望當年,她說,是家人的愛,讓她看見希望和前行的動力。」窮卻心靈富足VS富有而心靈貧乏
在金錢掛歲的社會風氣之下,人們喜歡以「身家」的多寡來將年青人的定義為「富二代」或是「窮二代」。在現今的香港社會,「富二代」一詞十分負面,人們認為他們是﹕「倚仗父母有錢、萬千寵愛在一身、不懂人情世故、驕恣霸道、不懂得與人和悅相處、『飯來張口,衣來張手』、依賴別人的照顧、無心向學、不肯付出不肯『捱』、家中事務不用做、喜歡『霸道欺凌』、犯事被拘捕時會亮出父母作擋箭牌﹕『我阿爸是…大人物,上頭誰都要給兩三分面子,有本事,你就拘捕吧!』的『二世祖』。」「富二代」
的面貌但窮或富真正的定義,可從精神面貌上去看。怎樣才算真正富足的人生?擁有花之不盡的財富?貧窮但充滿愛而踏實的生活?有錢又肯付出愛心?富足的人生是否一個人生路上的一個選擇?而個案中的小芳,雖然出身貧窮、童年時又遭遇上不公平的對待,但依靠著家人愛的支持,她的心靈卻是富足,前進也有力量。她依靠自己的努力,增進知識的領域,充實自己,最後事業有成;同時也在家人的身上學習到做人的責任感,她可算是富足的新一代。
上述的「富二代」只是一批出身富裕,從小受保護和寵愛;不懂獨立處理事情、困難或應付壓力;心靈貧乏空虛,喜歡炫耀財富,常以花費享受去作填補,甚或染上一些的不良嗜好的年青一代。其實,有些「富二代」是受過高等教育,又承繼父業的有為青年。從小生長於良好的家庭環境,經父母的精心培養,努力讀書,事業有成,為人謙虛,做事有承擔,用學識和父親遺留下來的財富資源回饋社會,熱心幫助貧窮人和服務社會。但無可否認,時下的「富二代」的確存有不少的問題,如外國大學畢業的他們經常轉工,不是嫌工錢少,就是說這份工作環境不理想、路途遠、工時長、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教會裡也有一批這樣的「富二代」。
追求心靈富足的選擇
貧窮或富裕的生命,在人們的心目中定義各有不同﹕「生活富裕,心靈卻是空虛窮乏」、「生活貧窮艱苦,但心靈富足喜樂」。當然,生活富有而心靈富足是每人的追求,但為何有些人卻不能擁有呢?原來,下一代做人的態度和對做事的責任感如何,其中一大的原因是取決於家庭的教育,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模式,正面或負面的「身教」「言教」模範榜樣和教導,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生價值觀。當然,孩子在成長中遇見的生命導師,也會起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例如,憑著努力拼搏、奮發圖強、白手興家而富起來的「富二代」父母,與「暴發戶」式突然之間富起來的「富二代」父母,教養孩子模式是大有分別的。不過,看見有些貧窮家庭父母工作忙碌,生活拮据,沒空或不懂支援子女的學習;加上他們對家庭或子女未來有一定的期望,每月花去大部分的金錢在子女補習費方面,希望下一代能夠以知識脫貧,無論金錢或心理上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壓力,故此要小心處理。
在人生成長的階段,大家的經歷、遇到挫折面對的態度,以及受到宗教的薰陶都不同。一些艱苦和挫折反而有助於年青人的成長,只要他們經得起風浪,勇於去解決困難,人生就會走向積極正面。正如曾患抑鬱病的人,康復後的人生會比以前更積極,因為在經歷患病的痛苦和不開心時,看到了身邊人的關心和關愛,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是心靈喜樂的轉捩點。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經歷了生意失敗、或工作挫敗、或感情失敗,或患病之後,更加積極生活,更加懂得關愛身邊的人,更及時為困難中的人們伸出援手。
有福的人﹕不窮不富而能知足常樂
其實,富裕與貧窮兩者都並不是絕對好與壞的兩極。故此,我們並不用千方百計地脫離貧窮而追求富裕,因有人雖然貧窮卻活得十分快樂;但有人雖然富裕卻毫無喜樂。在聖經箴言雅基的兒子亞古珥對神如此說:「我有兩件事求你,在我死去以前,求你答應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不要使我貧窮,也不要使我富裕,只要給我需用的食物。免得我吃飽了,就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污瀆了我 神的名。」〈箴言30:7-9〉
亞古珥的話充滿智慧,不窮不富而能知足常樂的人是有福的。保羅從耶穌離開天上得榮華富貴進入貧瘠凡間的角度看富與貧,說﹕「你們是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的: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要使你們因他的貧窮成為富足。」〈林後8:9〉由此可見富與貧乃建基在我們的價值觀。耶穌曾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遠離一切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並不在於家道豐富。」〈路12:15〉
#2018年談天季刊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