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所教會講論「如有神助」,我提早到會場,與一位癌症病人進行第一次談話。當我到達的時候,看不出哪一位會眾是病人;經同工提示,我才知道是前排一位身形略高的男子。他不是和我談病情或恐懼復發,剛痊癒的他是代他的教會請教我如何開辦一所服務青年的社區中心,而他是一位初信者。
一位康復的癌症病人、信耶穌、開辦青年中心,這三者有何關係呢?我看到有第四因素:「上帝的愛」。
那個晚上,我在「如有神助」的講論中,分享了三個觀點:
(一)我們從生活的無助感之中,認識自己的限制。癌病、抑鬱和童年創傷是三大「傷心基地」,很多確診癌症的人連帶家人都成為抑鬱病者。他們說:「不想醫治,反正治好也是拖著脆弱的身軀,怎可承受餘生的壓力?」抑鬱的父母也影響下一代成為童年創傷者,一生思想扭曲。
(二)我們要留意那些真正找到幫助的快樂者,他們不一定是參照正向心理學所說的「不求人生易,但求做正向堅強人」。他們採用面對困難的方法,就是「外向」,即見到神差派的助力;以及「上向」,即成為仰望神,願意禱告的人。
(三)神使求告者經歷每天的豐盛感,體驗神每天的補給,不只能遇到拯救,更能在環境未改善的情況下,已經壯膽。他們能夠承受喜樂、患難,兩者皆可。因為能夠感謝神「看得起我」,他們的眼睛便能夠預見「喜事近」。
有一個情緒形容詞為「感謝的心情」(gratitude)。
感謝的行動是細數自己的幸運。感恩是正面態度過活的基石,用意使相對沒有煩惱的人能過更快樂的生活。感謝的心情保護我們,免於物質及自由市場的貪婪習性。
思想聖經經文:「如果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徒然勞苦;如果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徒然警醒。」(詩篇127:1)
我總結說:「若神不祝福我們有的感情和物品,那些好景和可以享受的感情可以不逾一天就消失了。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享樂當作習以為常,多放人生的光陰在學習助人和愛護不幸者更為有福。」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