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經歷了一次很有意義的家訪,我們一行五人去探望一位剛做完癌手術的朋友。與我一起的人,包括:有同樣病歷的過來人、一位患癌逾七年的病者、兩位資深護士。
我們交流了病後康復期的經驗,我們最後一致認為「探訪」二字不恰當,今後應該稱為「分享小組」。因為探訪者也是高高興興的受益者,我們從別人的經驗中肯定了自己過往遭遇的美好意義;這是關心別人的痛苦的時候才會發現,那種釋懷的心情不是探訪紀錄可以筆述。
「同理心」使我們直接感覺到別人所受的痛苦,於是拉近了與痛苦者的距離。人腦天生就有鏡像神經元,可以想像別人的感受,例如:見到一條棍,就可以感到這棍打在某人的腳會很痛。
我看到一段相關的聖經經文:「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求耶穌,向他跪下,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馬可福音1:40-41)
耶穌觸摸痲瘋病人是違反了利未人的律例,祂也變成違法,祂參與了那病人的世界。「同理心」可說是「慈心」的一種,但「慈心」比「同理心」大。「慈心」指引「同理心」的方向,使我們對人殷切、細心地聆聽和感受別人的故事。
我們當中有一位同行者未接受基督信仰,但她卻相信這一次是生命的安排。她在晚飯前後,說經歷過很多禱告得應驗,她心中已經有一個空間容納天父的愛。我知道她的好友曾送一本我寫的書《早一點知道》給她,她說很容易明白,並且看完了。
認識到她,給我一個研究下去的人生程式:(一)未信基督的癌症病友生命會出現關心他/她的基督徒,(二)他/她會稱這個病為生命的另一開始,(三)他/她越來越欣賞這個安排。在經過答問救恩、真理之後,他/她受感動成為基督徒。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