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一個短訊:
「昨晚出席一所醫院的基督教義工探訪,病房內重遇一位大約三個月前探過的病人……很感謝主!我們暢談中,她提及生命的意義。我忽然想到你的『EQ在線』,兩天前分享到生命要活得豐盛才重要。於是,我轉述給她聽……我向她簡介了你及你的App,鼓勵她下載,並叫她鼓勵其他有需要的人下載。我想日後進行探訪,遇到有需要的病友,也將你這非常美好的日記介紹给他們。」
我在一個晚會講艾爾坡的「駕馭焦慮研究」,焦慮太少的人日常舉止冷漠,動力不足;過度焦慮,也影響表現。一個成功的參賽者或考生擅於保持輕微躁狂狀態,他最懂運用正面壓力來完成任務。焦慮者的五個外顯特徵:恆常不喜出外、不肯做決定、自稱沒長處、經常覺疲累和沒有進食的胃口。人的性格也有五個主宰因素:開放、自覺、外向、容易附和及神經質。開放與外向者最懂運用正面壓力來完成任務,高神經質、低自覺及不易附和者容易產生破壞性情緖,拖延任務及終日無所事事,使他們的親人憂慮。
一個助人者怎樣先處理「為別人的憂慮」?我再思考聖經經文:「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我寫過憂慮的希臘文字,含有分開和撕裂的意思;而憂慮所關注的,老是那些無法掌握的事。我曾聽到同事閒談一個話題:「若沒有這份工,我們還可以做甚麼?」我相信他們常擔心有一天我會退休不幹,或是再結婚之後,會離開訓練事業,甚至會想到有一天他們在我心中失去重要地位。
我只想同事們記得我傳授的兩個身教:(一)我每次坐長途飛機也可睡足八成時間。因為我要儲足精神,到達後做好講座。(二)我信神在我遇到受害的事情,必然出手救我;而我的機構出現這類事件超過十次。
先處理好今天與天父的關係,明天不是我們能掌握的,不如把一切的憂慮交給神,反正我們以為的「理想」,可能在神眼中是後患無窮。順利人生令人軟手軟腳、不思進取,容易的生活加劇腦退化,太舒適使我們忘記神。
好友送來一首《我不為明天憂慮》,充滿親善的引導: 「隨著年歲增多,煩惱也跟著多,許多人忙忙碌碌的追求,卻沒有平安喜樂,再多憂慮也改變不了甚麼,你看天上飛鳥,快樂自在翱翔,你看野地的花,如此美麗芬芳,慈愛的天父會養活牠們,牠們就不必煩憂,我們也當像牠們一樣……」飛鳥引導我們看到更高之處有幫助,小花引導我們看到極渺小的生物仍有天父看重。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