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記寫了「病情變化使心理難以反應」,及後與男癌症病友家庭聚會傾談,一家人都期待病者恢復積極求生的欲望。
過往在這種兩代同場的情景,我都鼓勵長者看自己的病有三個成果:
(一)一家人多了共聚,是過往少有的。
(二)這是一個給子女孝順長輩的日子。
(三)長輩的生存意志會成為子孫堅強的榜樣。
這些「成果」對第一年患癌的人是不容易接受的「好處」,尤其一個男性從獨立變成靠家人廿四小時照顧,他真是很難在起初十二個月消化這一件苦事。但是,我們仍會留下這些鼓勵。因為可以作為日後病者的內心語言,與他自己悲觀那方向的心聲成為對立抗衡的意見。
我們期待今後這位男病者能夠快快地適應,然後出現第二階段的「樂於見步行步」,再晉級到「當病冇到」。
我讀到一段聖經經文「那時,我必用燈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懲罰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們心裡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西番雅書1:12)神並沒有看不見人所作的善行、惡行,聖經說祂像守夜者提著燈巡查;這燈照明每一個暗處,連我們的內心也察看了。
神留意到漠視祂的人:「他們心裡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他們失去福氣,誤解神不能在他們身上起甚麼作用。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那些沉澱在瓶底絲毫不動,比喻一生順利卻沒有感恩,對神將會審判世界反應是漠視的人。他們過去至今,只留心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無論我感到身處福或禍,人生的智慧仍在:「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傳道書7:14)
「護心行動」夥伴送來一首詩歌《煉淨我》:
「所有夢想和驕傲都放在你腳前,我要完全順服。」
「獻上生命完全為你用,放下自己願你得榮耀。」
「全心跟隨活出你呼召,父神,我只願為你活。」
我又想起「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哥林多後書13:11)
我們在香港長大的人習慣了自強,只給別人看自己成功的一面。故此,特別容易遇不如意事就反應抑鬱、悶悶不樂。心理需要「剛強毅力」與「要受安慰」間取得平衡。心靈更要找著,並經歷那賜安慰的神的安慰。我相信是現今男孩子必須修讀的EQ課。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