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拾荒婆婆哭訴搵工難

六十七歲拾荒者黃婆婆兩年來找了十份工,沒一份獲聘,僱主知道她年紀後,再沒下文,申請表亦拒提供。昨日她出席立法會公聽會哭訴淒酸,稱希望政府讓長者有尊嚴地生活。

黃婆婆曾到連鎖快餐店應徵,但分店經理只向年輕申請者提供表格:「我問經理為何不給我,他問:『是你做嗎?』我說是呀,他望着我,笑了笑就走了。」結果黃婆婆只能執紙皮,又落淚謂希望政府讓長者有尊嚴地生活。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港聞   3/4/2019

*********周永新教授 回應*********

根據統計處數字,在過去十年間60-65歲人士尋找工作數字已增加了一倍,2016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60-64歲男士有差不多三分之二仍然就業。 現時,香港人壽命越來越長,健康情況也有改善,即使到60歲也可以繼續工作,但實際上對他們來說尋找工作實在不容易,歸納有以下因素:

  1. 現時60歲以上人士多是在戰後出生(Baby Boomer,指1945年~1965年出生的人),但香港在1971年才有免費教育,因此現時60歲以上人士部份未受惠於免費教育,學歷較低。
  2. 現時社會仍然存在年齡歧視,大多數僱主都傾向聘請較年輕有魄力的人士,特別一些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加上學歷較低,要尋找工作對他們來說實在非常困難。
  3. 政府沒有特別措施幫助60歲以上人士就業。一些國家好像台灣、新加坡、日本等都有很積極的措施去研究怎樣協助60歲以上人士就業,例如培訓。雖然香港亦有中高齡就業計劃,但實際推行不理想,一年只有二至三百人接受培訓,即使經過培訓後找到的工作,都是一些工時長,須體力的工作如看更、清潔工作等。

我們得承認,政府應推行一些積極的措施來協助較年長人士就業,例如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僱主若聘用60歲以上人士,政府會有補貼資助僱主。 從積極方面看,這措施是鼓勵僱主聘用較年長人士,從消極方面,政府反正都要補助失業人士,若補貼僱主而使更多有需要人士就業,自力更生,那不是更好嗎?

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僱主提供更多部份時間工作,或轉變一些工種,減少工時,以適合更多較年長人士工作,才能改善現況,但現時大部份中小型公司都不願意設立部份時間工作,因需要更多人手處理編更、計算薪酬等等繁複的行政工序。

就目前情況, 除非整體就業結構有適當的調整,現時60-64歲男士就業率有差不多三分之二已是極限!或者再過十年後,到時退休人士教育程度較高,社會上或會有較多適合他們工作的職位。

事實上,香港人基本上喜愛自力更生,若找到工作當然情願工作,而且收入一般都比綜援較高,只是部份人士限於身體方面未能應付而需要政府援助,香港人應多體諒及接納他們!

類似黃婆婆的情況在香港也不少,市民和政府應更多關心他們的需要,而事實上現時有大約四十萬獨居長者,他們只靠有限的綜援過活,社會各界人士應更多關懷及支援他們!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