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本港平均每天在堆填區棄置三千六百多噸廚餘,佔城市固體廢物三成。如何改變處置方法,費煞思量。按環境局計劃,將推出免費廚餘收集先導計劃,邀有廚餘分類回收經驗的屋苑參與,預料每日處理五十公噸。局方強調會測試不同的廚餘收集模式,以減低回收期間對環境的滋擾。
鑑於分類回收廢物的經驗,回收廚餘同樣面對終極處理問題,現時小蠔灣第一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每天只能處理二百噸廚餘,最後大批廚餘仍會棄置在堆填區。
政府「重回收、輕減廢」的政策,難以應對廚餘問題,社會要來一場大辯論,鼓勵源頭減產廚餘,長遠須研究焚化的可行性,以實質政策推行,才會見到曙光。
資料來源: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5/20190424/758384/
*** 回應 ***
《起初關愛受造世界》編者 Bereshith
根據香港環保署的統計,在2017年,本港平均每天在堆填區棄置15,516噸的垃圾,當中的都市垃圾佔10,733噸;而在都市垃圾中佔首位的就是廚餘,有3,662 噸。
面對這大量的廚餘,政府及民間一直都聚焦在廚餘的收集模式、終極處置的方法 – 堆填、政府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焚化。民間亦有聲音批評政府「重回收、輕減廢」,筆者也認同不應「重回收、輕減廢」,但若要做到「重減廢」就應先對廚餘作一個全面性的「檢視」 (Review),只有透過檢視廚餘的各個組成部份,才可達到真正的減廢,策劃出最貼切的收集及處置方法。
香港現時人口約7百萬,若每人每日產生0.5 kg (即半包麵粉重量) 的廚餘,本港每天就會產生3,500噸的廚餘。可見本港的廚餘問題,其實亦是人口的問題。
廚餘的組成雖然被視為複雜,但它不竟仍是有機物,會腐爛。有些有機物在腐爛時會發出臭味,那是因為有機物含高量的蛋白質,當蛋白質在低氧或無氧情況下腐化,就會發出臭味。所以若將不會發臭的廚餘 – 蔬菜、水果的殘餘- 與會發臭的蛋白質廚餘 – 肉、魚、油 – 分開收集,就可達到更好的資源回收及減少需要堆填的廚餘量了,因為蔬菜、水果的殘餘若在屋苑內以正確的方法做堆肥,是不會發出臭味、引來蟲鼠的,屋苑可以將所得的堆肥用作屋苑內有機耕種的肥料。若屋苑用不了這些蔬菜、水果的殘餘,亦可將這些有機廢物送給本地有機農友們,讓他們在農場裏做堆肥,為支持本地有機農業出一分力。捐出有機廢物的屋苑若從接收的農場購買農產品,亦會更有信心保證。
至於會發臭的有機廢物,其實亦可以合適的方法收集及轉化成肥料,而這些肥料亦可用於本地農場而不需棄置在堆填區,又或用大量燃料去焚化,貢獻全球暖化。
然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香港人對香港的願景,若香港人真的希望香港可以成為一個不會超出其承載力、合宜人居住的美麗家園,那麼就要真正的檢視人口 (本地及流動)、廢物組成的各部分及產生的原因,而不是以切割式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又或以為叫喊口號就可以推動政策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