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一項研究發現,學童生活滿意度及自評健康值均低於國際平均,近7成人分別出現心情低落和易怒,亦有人難以入睡和胃痛。學者分析,主因為功課和評考對學生造成壓力,而家庭支援對身心健康影響顯著,呼籲父母多花時間與子女溝通,亦應避免其沉迷社交媒體。
中大團隊於去年3月至5月邀請16間中小學的學生參與調查,約2,700名參加者分別介乎11、13及15歲,以問卷評估他們的健康質素。研究發現,以10分為滿分,香港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為6.86分,遠低於國際平均值7.63分,同時香港自評健康狀態「極好」者只有15.4%,遠低於國際平均36.3%。
研究又發現,11.9%學生每日平均用超過7小時上網,逾7成人稱目的是放鬆心情,但愈自覺沉迷社交媒體,生活滿意度愈差。在不同持份者中,家庭支援對學童有最大正面影響。
資料來源:晴報
****** 倪紹強博士 回應 ******
中文大學近期發表了一個研究發現, 指出香港學童的壓力巨大, 生活滿意程度遠遜於國際, 其中有七成的學童容易發怒,脾氣暴躁。 在現今香港處於少子化的社會氛圍下, 社會人士特別對兒童的情況關注,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這份以問卷評估方式進行的健康質素調查, 於2018年3月至5月所做的, 大概有2700名學童 參與, 受訪年齡群介乎 11丶13及15歲。 這項研究指出, 香港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遠遜於國際標準。 然而, 我認為凡是涉及國際間數據比對的,多傾向於籠統, 但當然仍可作為具意義的參考。
研究指出:部分學童有容易發怒丶 脾氣暴躁丶難以入睡丶頭痛及胃痛等問題。 研究也指出, 愈自覺沉迷社交媒體生活滿意程度就會愈差。 研究負責人 認為, 香港學童的主要壓力來自功課和評考制度,也相信會與父母親難以溝通有關。
其實研究所提出的癥狀及原因,相信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 在講求競爭的香港, 一般學童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似乎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相信在不能去除功課壓力的情況下, 學童本身要多思考自處之道, 因為縱然有父母和師長在旁, 其實壓力總是要由自己面對吧。 當然,家庭必然是要支援學童的。 家長們多親身抽空和子女溝通, 例如一起共晉晚餐;家長和子女談話的時候,不宜只談學業成績,彷彿家長所重視的只是子女的學業而已。要多聆聽和了解子女的需要,也是不二法門。 家長 更加要留心子女的身體狀況。既然研究已指出,沉迷社交媒體,會減少學童和旁人溝通的時間,以致自己作息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家長們適宜更多的提示以至介入,與子女作君子協定,限制上網的時間。
我傾向於相信,其實每個人都面對壓力,父母儘管可以多支援學童,但畢竟學童本身應該要自強不息。其實父母何嘗沒有壓力。家人之間,可以彼此守望,互相支援和提醒,就好了!
我想起詩篇42章11節以及43章5節的經文: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 為何在我裏面煩躁? 應當仰望上帝,我還要稱謝他,我當面的拯救,我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