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校園欺凌個案愈見頻繁,一項調查發現,超過80%受訪教師過去半年曾處理學生欺凌個案,逾30%教師指起碼每月會出現一次排斥性或言語性欺凌的新個案,教師更反映有學生分不清欺凌與嬉戲;教育界促政府正視問題。
按受訪教師的觀察,被欺凌者大多數為較內向或性格懦弱,各佔約60%;逾9成人被欺凌後會感到不開心,約6成人會選擇向老師告發,惟近半受訪教師表示,個別被欺凌的學生不想教師介入事件。
教聯會副主席胡少偉認為,校園欺凌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相關個案愈少愈好,促請教育局推出更多措施減少校園欺凌個案,包括加強學生的品德及生命教育,提升人際溝通及情緒管理的能力,並推廣反欺凌的信息等;同時應定期向全港學校進行調查,了解欺凌情況及成因,適時檢討反欺凌的政策措施。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405135/
****** 譚日新博士 回應 ******
一般來說,欺凌(Bullying)是指到一些蓄意及持續的欺壓行為,當中欺凌者會讓受害者造成身體或心靈的傷害或痛苦。不同程度的學童欺凌問題,在香港是一個頗普遍的現象,輕微的可以是言語辱罵、令同學尴尬、杯葛、偷同學的文具和書本、把同學反鎖在廁所內等,嚴重的可涉及勒索、恐嚇、傷人、在性方面的侮辱或侵犯等,而更甚的可以有童黨及黑社會參與在當中,像多年前已拍成電影轟動一時的童黨燒屍案。
欺凌事件一般可涉及三方面人士,包括欺凌者 、受害者和旁觀者,當中每一方可涉及一人或多人在內。而欺凌者可以是基於不同原因而作出欺凌行為,例如習慣以言語或行動上的暴力去爭取他們希望得到的,也有些是基於自身性格、情緒或家庭問題。故如想改變,需要接受專業的協助,包括藥物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可幫助他們處理情緒、焦慮或衝動控制等問題;而心理治療方面,可幫助他們學習用其他人能接受的方式去爭取希望得到的,並建立對別人的同理心,以減低欺凌別人的情況。
受害者方面,需要加強他們建立保護自我的意識、相信自己是重要的信念,在有需要時亦願意尋求別人的協助。技巧方面,感言練習(Assertive Training)是一個不錯的訓練,可讓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在有需要時也可向別人說「不」,亦因有些情況不一定有家長或校方人士在場,學童在有需要時亦可懂得怎樣保護自己。
另外,我們也不要忽略欺凌事件中旁觀者的重要性,因為他們可能為數不少,在事件中亦可起關鍵作用。他們有些在起初也不想對受害者作出欺凌,又或只是冷眼旁觀讓事情發展而不加阻止,但有些基於欺凌者不斷的施壓、同輩的唆擺或影響,如不加入輕則會被排斥、重則也會被欺凌等,慢慢也會作出欺凌的行為,成為欺凌者之一。
故此,學校可考慮引入學習一些正向的心理觀念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技巧。事實上,有些學校已開始將「調解」這個觀念在學生中間傳遞,希望一些小的欺凌事件,在學生當中能自己去化解。以上教聯會的調查也顯示,有時學生不想學校介入去協助他們解決事情,調解可讓學生去學習解決紛爭,特別是一些為數不少的旁觀者,而在解決不了的時候亦可以及願意尋求校方的協助。
在家庭方面,家長亦應加強溝通,以了解子女每天在學校生活的情況。曾有一些個案,是學童在學校已被欺凌一兩年後才被家長發現,這反映學童與家長的溝通極度不足。事實上,家長亦應多主動關心兒女,多了解其在學校和朋友的情況,如有問題應及早介入,因預防永遠都勝於治療。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