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教育局自2014/15學年開始為學校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但平機會研究發現,現時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有8個問題值得留意,包括學習架構的第二語言元素及配套不足、欠清晰進度指標等。有少數族裔指,女兒在香港土生土長,至小學畢業的中文水平與華裔生無異,但升中後卻被安排少數族裔班別,令中文水平大不如前。
平機會署理營運總裁朱崇文建議,教育局可參考現時中學文憑試中數學科的設計,把中文科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單元,讓非華語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程度,選擇合適的課程。報告倡議,建立一個非華語學生常考中文考試的資歷階梯,客觀反映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水平,為少數族裔人士在高等教育及就業市場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資料來源: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非華語生學中文配套不足-平機會倡建資歷階梯-190310
****** 倪紹強博士回應*****
在香港的非華語人士其實為數不少,其中尤其以南亞裔為最多。他們不少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 礙於教育水平偏低的關係,他們長期處於社會底層, 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或者一些非技術性的工作,長期被社會邊緣化。 非華語人士雖然大都會說流利的廣東話, 但要他們書寫中文便不行了。 沒有具水平的中文程度,造成他們不能尋找理想工作的障礙。因此,非華語生學習中文成為這個族群的長期問題。
他們學習中文的困難其實是可想而知的。 中文作為有幾千年歷史的語文, 可能是這世界上其中一種最難學懂的語文,只是我們生於香港的華人較有條件去駕馭中文吧。
香港教育局其實曾經也有調撥資源去幫助非華語生,包括早年設立了一些名為指定學校,專供這一類人士入讀。 但是因為教育效果未符理想而已經取消了。 至於提升他們的中文水平方面, 近年也是教育局希望能夠重點提升的。制定中文水平階梯,我覺得是一項好提議, 因為起碼可以作為階段性的目標,幫助非華語生漸次學習和提升,也可以更有效的加以支援。 更重要的似乎是: 讓 非華語生在應聘工作的時候,至少給僱主知道其達到的中文水平。 若規定所有非華語生都要達到香港文憑試(DSE) 中文科的某個水平,門檻根本太高,就只是緣木求魚了。
當然,單單制定水平階梯遠遠不足夠。 筆者建議要大力度的加強師資培訓。 長久以來,根本沒有系統性的丶針對性的相關培訓。 一般而言,香港的師資培訓機構所培訓出來的中文科老師, 為香港主流學生教授中文,當然是專業純熟的。 但是要教授非華語生,需要特殊的培訓課程和相關資源,以至教學技巧等等。 另一方面,教授非華語生需要有更好而適切的教科書和相關的視聽教材。 據我所知,目前正在教授非華語生的主流學校老師,都需要在現成的教科書之中自行剪裁合用的資料。 這是不理想的,我會用「土法煉鋼」來形容這一現象,勞而少功。 教育局或者出版商要聘請專家來制定合用的教學材料, 統一運作,才會達到高水準且見到成效。
我相信非華語學生以致他們的非華裔 家人,其實他們都是香港人了,值得香港社會為他們提供資源和機會。 我又想起《雅各書1章27節》的經文,這裏提到要「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其實意思是要我們照顧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而非華語生也正正是香港社會其中的一群弱勢人士,值得為他們提供資源和機會,令他們學好中文,並且輾轉貢獻香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