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垃圾多,撈也撈不完。海洋垃圾筒Seabin早前登陸西貢白沙灣香港遊艇會,自動吸收海面漂浮的垃圾,尤其可放於人手難以清理的位置,每日可篩檢4.5至6公斤垃圾。
海洋垃圾筒Seabin在2015由兩名熱愛大海的澳洲青年Andrew Turton及Pete Ceglinski設計和研發,Seabin的運作原理是以12瓦水泵吸入海水連同垃圾,通過篩選程式,自動隔走油污和垃圾並排出海水,讓垃圾留在分隔袋再以人手處理,如同「吸塵機」自動吸入海洋污染物。
香港遊艇會已將Seabin移至銅鑼灣吉列島,助清理垃圾。瓦錫蘭銷售總經理(香港)李姬花(Nikitha Manoharan)表示Seabin清理的垃圾量或微不足道,但更重要是提升市民對保育海洋的關注度,「當小朋友親眼見到一大袋垃圾從大海撈起,就會留意自己平時製造多少垃圾。」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503366/日吸6公斤海洋垃圾%20Seabin登陸維港
****** 鄧允明博士 回應 ******
全球海洋垃圾問題越來越嚴重!
海洋的垃圾大部份都是來自陸地;所有海洋污染中有80%以上來自陸地活動,包括從陸地上人類生活之廢棄物,工農業生產過程中排出來的廢料或污水,經溝渠、河流流入海洋。又有人類將生活或工業的廢物,或其他污染性的物質,傾倒在海洋中而形成的。垃圾亦有來自海上運輸工具,包括洩漏出來燃料油污或者污水。一些污染物是透過大氣進入海洋而造成污染,例如看不見的輻射塵埃等等。無論是通過故意傾倒還是通過陸地自然流入海洋都會對環境造成衝擊。
許多污染物沉積在河口和沿海水域內,從而污染了海洋的食物鏈。其濃度的增加,有時會達到有毒的水平。上世紀中日本水俁灣中毒事件 (Minimata Bay Poisoning)就是因為海洋污染,許多人由於吃了食物鏈中積聚的污染物而死亡。在1932 至1968年期間一家在水俁灣的工廠將含有低濃度甲基汞 (Methyl Mercury) 的廢物排入海洋。當這種污染物通過食物鏈時,它變得更加集中在海洋生物的組織中,直至達到毒性水平。結果很多人食用被汞污染的魚和貝類,而引至汞中毒甚至死亡。醫學上稱為水俁病 (Minimata Disease),有時也稱為Chisso-Minamata病的就是由嚴重的汞中毒引起的神經系統綜合症。這禍禍延幾代人,截至2001年3月,已正式確認有2,265名受害者(其中1,784人死亡)。
有鑑於此,聯合國環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於2009年通過「Decision 25/5」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汞要求,歷經4年討論,聯合國成員國代表於2013年1月19日在日內瓦會議中確認「水俁公約Minamata Convention」條文,並於同年10月正式公布。
海上丟棄的垃圾通常會被沖上岸邊的海灘上,污染了海岸線,透過潮汐漲退而帶來沿岸環境污染。這些垃圾包括塑料、木材、金屬、玻璃、紙張、繩索、紙製品、釣魚線、魚網、容器或者金屬絲,數之不盡。塑料容器和塑膠袋是最見的垃圾,每當有巨風的時候,風和大浪將垃圾拋起,沖上海岸,海灘就更多垃圾。有時海上油輪或者其他的船隻所帶來的油污更會沖刷到海灘上,不僅污染環境,更殺死許多海洋生物和海鳥。
最近有新聞報導,2017年澳洲有两位滑浪家青年Andrew Turton及Pete Ceglinski設計和研發了從海洋中吸走垃圾的器具,名為Seabin「海洋垃圾筒」。這器具利用潛水泵將水從海的表面吸入,隨著潮汐上下浮動,通過Seabin內部的收集袋,可以獨立隔離海水中的碎屑,包括小塑料、紙屑、膠袋等等,將垃圾殘渣留在容量為20公升的收集袋中,然後將海水排回大海。設計得到澳洲一家海洋技術開發公司推廣,目標市場是碼頭,港口遊艇俱樂部,所有封閉的海洋區域,在這些海洋區域中,Seabin可以捕獲所有漂浮物,包括油,紙,塑料和清潔劑。每年大概可以吸收半噸垃圾殘渣,耗電量亦不算很大。當中的微纖維過濾器、運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等功能亦正在研發中。
這類產品有助清潔局部性海水區域,可是浩瀚的海洋,當今人類永無止境製造海洋垃圾,都是杯水車薪。據保守估計,全球每年有至少800萬公噸的塑料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向世界海洋傾倒一輛垃圾車的垃圾。 在全球範圍內,有663種海洋物種受到塑料碎片的纏結或攝入的影響。 來自微塑料的毒素,更可能沿著食物鏈累積在生物當中,最終威脅到人類健康。在香港,特區政府每年收集超過15,000公噸海洋垃圾。是故妥善處理垃圾,不要亂在海面拋垃圾,對保持海洋環境清潔,才能有積極的作用。至於漏油所造成的海洋污染,所有船主應經常維修他們的船隻,以確保船隻不會漏油。若船隻漏油事件不幸發生,便要承擔對海洋環境造成損害的責任。不當處理工業廢物或運輸過程中意外被拋掉在海中的廢物(例如塑料顆粒),也是污染物的來源,也應多加留意。
人類不能控制大自然,反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無論我們對大自然做了什麼,到最後都會回到自己人類的身上。尊重環境,愛惜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是人類共同的美德。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
英國特許環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