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評估遭澳門超前 港生閱讀數學三甲不入

每三年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昨公布2018年研究結果,香港學生的閱讀及數學能力雖仍在十名之內,但均較三年前倒退,排名由第二跌至第四,均被中國(京滬蘇浙)和澳門超前;科學能力雖維持第九,但分數則減少。研究人員稱,澳門於15年在科學表現已超前香港,相信與本港在2012年推行新高中課程下,同時修讀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生人數較舊制少,導致學生科學成績降低。

負責參與香港研究的中文大學教育數據研究中心、卓敏教育心理學家講座教授侯傑泰認為,香港今屆三項表現均被澳門超前,且港生科學能力表現持續下跌,相信與新學制有關,學生可自由選修科目,導致修讀理科的學生人數較舊制少,整體成績每況愈下。他建議大學之間可討論收生方案,調整理科收生成績回應教育需求,以培養更多人才。am730 (2)資料來源: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pisa評估遭澳門超前-港生閱讀數學三甲不入-198844

****** 倪紹強博士回應*****

2019年12月3日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lSA) 公佈了2018年的成績表現,香港的成績稍為下降,引起關注。

國際學生評估計劃,至2000年開始每三年一次,現有79 國家/ 地區參加。 其實這是一項比較研究,並不是什麼排行榜。不過,凡是涉及國家或者地區之間的排名,就總會有攀比對照的意涵,近年 受到香港各界的關注。

其實香港多年以來 在這三項測試項目之中,即是在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裏面,都是身處在前列的。只是今年似乎有少許退步的跡象,但仍然是 相對處於優越的位置。當然,因為澳門 的表現突飛猛進,今次更加超前了香港,一水之隔的香港當然不是味道。 其實,前列的四個國家或地區: 中國、新加坡、澳門和香港,都位於亞洲地區,也可以被理解為儒家社會的華人體系, 儼然被聯想到儒家的價值觀念: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我們也可以頗為肯定地 將好成績歸因於家長對學習的重視。 我記得有一位教育學者,曾經以「勇猛精進的家長」來形容香港家長對子弟學習的重視取向。 另一方面,相對於東亞地區的優勢,似乎西方優勢盡失,可能也值得 西方先進國家的深思。 當然,整體成績的 排行先後,充其量只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不可以以此推論教育的成敗得失。

另一方面,香港今次在科學的表現只能夠排在第九位,低於早幾次評估的位置。 有人將這現象歸因於新高中學制的選科問題,因為 選科的組合總會忽略了基礎科學。 這一項歸因筆者也大致同意。我也見到在多方的鼓吹之下,香港的中小學近來在課程上大大高舉了STEM的重要性, 就是對科學、科技、工程以及數學的重新定位。 教育界本身其實也意識到,需要在科學領域的奮進和提升。 我期望在可見的將來,香港學生的科學學養可以大大提升。

此外,今次的評估計劃也發現到香港女學生的成績較佳,在三個領域之中都優於男生,這已經是大勢所趨。 其實在近 10年20年裏面,教育社會學的領域已提出男生危機的課題,特別發生在先進的國家或地區之中,所以香港自是不能例外。教育界的持份者也要將焦點投放於這個領域之中吧。

有一點是值得慶幸的,就是根據評估計劃的發現: 原來香港學生在水平線以下的極少,這就反映到其實香港社會在教育成果之中,其實是相對公平的,這也可以理解為: 學校的保底工作成功。

當然這裏還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包括學習與憂慮的問題。 該地區的成績好,是否表示那裏的學生承受很大的壓力和處於憂慮的狀態呢? 要獲得好成績而承受憂慮是否值得呢? 當然 要視乎兩者的比例如何,而且也是人言人殊,見仁見智吧。 再者,評估應該著重知識的儲存還是能力的表現呢? 有教育學者相信,這項國際學生評估計劃已經更為著重學生能力的方向了。 礙於篇幅,不打算在此深入 和廣泛的討論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