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社會發生疾病爆發的時候,大部份市民的反應都是平靜及有秩序的。但是有些時候,特別是這種疾病屬於突發性、致命性、高度感染及未有特效藥治療的時候,也會帶來社會不安及市民過度的反應。由於驚慌被感染而產生的搶購浪潮,是最明顯的例子。假若物資供應不足,也會藉此出現囤積物品,搶掠物資,互相爭奪物資而大打出手,甚至將憤怒無奈的情緒發洩於受感染的人士身上。
何謂搶購呢?搶購(panic shopping)就是過量購買某些物品,超過自己及家人的需要。目的是在災禍發生(例如:颱風來臨或其他天災人禍),或預感物資會極度短缺,或價錢飆升等情況,作出有備無患的行為。假若當地政府實在提供不到幫助的時候,或叫市民自行購買之時,市民四出搶購的情形更普遍。例如: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當地人民搶購罐頭食物;又如1973年原油危機的時候,多國市民瘋狂購買超過所需的燃料,導致原油短缺。香港多年前也發生過一次核能洩漏危機,出現了「急性盲搶鹽」的局面。近年,也出現過搶購奶粉事件。可想而知,這個社會現象並不罕見。
在心理學方面來說,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就以最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為例,在橫濱港「鑽石公主號」停泊的地方,當地居民看到電視不停地轉播,報告每日增加多少染病旅客,心情自然不安。有報道說,甚至有人在螢光幕上見到大批救護車和在碼頭上不停閃耀的藍光,就產生極度擔心感染的心理。

雖然沒有直接受感染的危險,仍然盡量採購防護物品,包括:口罩、漂白水,甚至藥物。在香港更出現了搶購柴米油鹽等日常物品的怪現象。
如何減少這種不理性的搶購浪潮呢?其實政府的報告及電視機前的介紹,目的是鼓勵市民小心預防疫情,作合宜的社會距離。但是,在公布疫情的時候,或提出一些行政措施的時候,應該考慮一般市民的心理反應,來加以部署。當然報道要真實及作清楚的交代,不能說出做不到的安慰說話,也要制止不實的傳言或假消息的散播。由公信力強的專家定時辟謠及教育市民,包括最好及次好的實際預防方法。同時,也要訂立嚴厲或收效的措施,防止市民囤積居奇,或杜絕不良商人趁火打劫。
祈望香港及中國的疫情能夠盡快止息,人民回復正常的生活。誠心所願!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