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隔離的心理健康

近月來的疫情導致不少被感染的人或被懷疑受感染的人要被迫或自願隔離,與其他親友斷絕接觸一段時間。這種禁閑(confinement)時間越長,會對心理壓力造成不良的影響。從大眾傳媒的報道看來,相信被困在橫濱港郵輪上的旅客,正正出現這種負面的情緒。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根據一些研究,被禁閑時的心理壓力不單令人有不安的感覺,實際上更會影響生理反應及個人行為。最常見的便是睡眠問題,淺睡多夢,甚至失眠。由於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抵抗力因而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當人睡眠不足的時候,心情容易激動煩躁,會對人、對事、對措施感到不滿及憤怒,因此容易與人發生衝突。嚴重者甚至出現憂鬱的症狀,也有發生過自殘或自殺的行為。

「社會隔離現象」

這期間的心理,又稱為「社會隔離現象」(Social Isolation)。大部份情況是指與家人分開,但其實與相熟的朋友失去聯繫,同樣是很重要的問題;特別對於那些喜歡社交、活動及工作的人士或沒有家室的成年人。「社會隔離現象」不單在患病(懷疑染病)的人身上發生,也經常出現在被囚禁(特別是單獨囚禁)的人士當中,更曾出現在太空站裡的太空人身上。

更有一些研究指出,這種心理可分為主觀及客觀兩方面。客觀禁閉是指有實質的隔離,如房間、圍牆等等。主觀禁閑則是指心理上與人斷絕關係,有孤單、疏離及缺乏支持的感覺。一般來說,客觀的隔離最初很難受,但慢慢便接受了。至於主觀的隔離,若處理得不好,就會變成心靈枷鎖,產生心理問題。當然,與個人本身的身體或精神健康也有關係。若早已患上疾病,更容易出現精神障礙。

與親友重新連繫

要預防禁閑或隔離帶來的後遺症,最重要是能夠讓他們與其他人(特別是親友)重新連繫起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電話或其他網絡傳播工具,與別人接觸。其餘的時間,鼓勵他們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特別是運動。看電視劇或上網雖然可以,但是能夠唱歌或進行繪畫等藝術活動,應該較有幫助。若能以小組形式進行,更會減少隔離的感覺。假若出現心理或生理的問題,就應該接受合宜的治療了。

麥基恩醫
執業精神科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