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樂觀及悲觀的偏見

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最近,港鐵工程開支費用比原來的預算增加了很多億元。雖然港鐵公司解釋了種種原因,導致工程延誤而增加支出,但是政府卻不認同這種解釋而拒絕增加撥款。

當然實際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也不知誰對誰錯。不過全世界不少超大型的工程,都出現這種極大的超支現象。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投標者必須以最低價錢去競爭,日後藉著很多非人為的意外(如天災)去要求增加要求。這使我想到一個常見的認知偏見現象,可以去解釋這種超預算的工程,就是「樂觀」偏見(optimism bias)。

這種偏見就是過度地把事情看得美好,超乎現實情況。其實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是應付困難的一種自我安慰情緒思維。這種偏見會使人一方面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能力超越,勝任有餘。另一方面又覺得按計劃而行就會凡事順順利利,即使出現困難也很容易解決。現實卻不是這樣,世上永遠都會有出乎意外的事情發生。若不一早把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計算在內,工程一定會超出預算,甚至延期完成或爛尾收場。

既然有「樂觀」偏見,當然也有「悲觀」偏見(pessimism bias)。有些人(特別是悲觀主義者及情緒憂鬱者)對事情的發生產生恐懼擔憂,誇張了那些較為負面的事情;認為會出現對自己、他人及世界十分不良的後果。有極端這種偏見的人,甚至會產生有如世界末日的感覺,稱為「惡夢」偏見(nightmare bias)。這種偏見在社會上比起一般中性思維更有市場,因其誇張的擔憂,很容易激發他人的情緒而引起共鳴。舉例: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子發電站洩漏輻射,雖然數隊專家評估後覺得非常安全,對核電站的工人及當地人民(甚至動物及植物)並無可偵察到的健康問題。但是該州居民甚至整個美國的人,有一些人受到這種悲觀、惡夢偏見影響,因而出現恐慌情緒;特別是州長勸喻在五英里範圍內所有孕婦及學前兒童離開。結果在數日之內,附近有超過100,000名居民搬離自己的城市及做出各樣過分的自保行為。終於,美國停止核子發電計劃(直至1985年),沿用傳統煤及天然氣的發電方式,結果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及天氣變化害處。

近日有一些人批評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及美國總統,認為他們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評估過分樂觀;也可能是有上述的樂觀認知偏見。然而有一種更貼切的描繪,就是「正常化」偏見(normalcy bias)。這種偏見是指有些人或政府,相信凡事都會很快回復正常,因而對災難的發生及其不良影響的可能性過分低估。結果導致在危機出現時,準備不足。對於這種思維,有一種解釋,就是在壓力之下,接收太多信息令大腦的反應緩慢了,因而會把可能的解決方法局限於一個似乎行之有效的傳統處理措施,後果是應變失敗。

至於那些批評的人,他們也可能有事後孔明的偏見。心理學上稱為「後見」偏見(hindsight bias)。這偏見是指一些人因為某些事件再發生後,認為自己一早已經預知結果,甚至早已提出警告。其實在別人的記憶裡,或者翻查紀錄,他昔日的預感只不過是一般人的憂慮(或稍為緊張一些),並非現在這般肯定。這種不自覺的偏見會帶來一種超越他人的滿足心理,會產生自己比別人聰明的假象。這種過分自信的偏見,在日後遇到其他危機時,反而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其實不少賭徒(特別是那些屢賭屢輸的人)也有這種後覺偏見。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2003_26_original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