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些中國人(包括香港人及海外華僑),在外地受到當地人士當面批評、指責、侮辱,甚至被說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帶菌者。

他們被拒諸門外或被趕出車廂,甚至叫他們返回祖國。
這種排外的現象,可稱為外來人(或陌生人)恐懼症(xenophobia)。被排擠或針對的對象可以是某一類人或某一宗教信仰的人。若是單單針對中國人,則屬中華民族恐懼症 (sinophobia)。這現象是對一些非我族類的人士出現恐懼、憎恨、拒絕的心態,通常這些被針對的人士屬於當地的少數族裔。這種現象歷史上經常出現,特別是在戰爭期間;最嚴重的一次可算是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的屠殺行為。雖然文明社會鼓吹共融,但歧視、恐懼、排擠他人的事件近年也有出現。事情的發展有大有小,有強有弱。在社會層面可發生「憎恨案件」,例如:在紐西蘭槍擊回教寺事件。嚴重起來,可以出現群體流亡及種族清洗的殘酷事件。

至於這心態及行為出現的原因,實在是非常複雜。有理論說這種排外的心態,早已於人類血液之中,是先祖為了保護自己人而產生的防衛方法。若非這樣,恐怕會被其他族群欺負、擄掠,甚至殺害。持有這樣心態的人,因有了共同敵人,可以放棄自己的主見,而動員同聲同氣的人一起合作。這思想形態,在國際舞台上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很多時被政治家所利用。
究竟這種種族恐懼,是否屬於精神疾病呢?
表面看來,若是真正的恐懼,可以當是「恐懼症」的其中一種;特別是出現以下情況:首先,這種恐懼或焦慮是比平常的焦慮過分很多。當恐懼的目標(即某類人士)出現時,會出現恐懼的心理,甚至會有不適的生理反應(如心跳、手震、冒汗、頭暈眼花等),從而出現逃避現場的行為。但最重要是當事人明白自己的反應過分,卻不能控制自己。假若不是恐懼而是憤恨或討厭對方,又不覺得自己的想法錯誤或過分,則不可以算是這種焦慮恐懼性的精神障礙了。
故此這種不太理性的思想,或者可以算是一種偏見或歧視心態。有這種思想、情緒及行為,往往跟當事人的成見有關。這成見在心理學上也稱為「板印偏見」(stereotyping bias)。我覺得翻譯為「定型偏見」更易理解!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態,是受着從小聽到他人的講說或個人經歷過的類似事情,而慢慢養成的一種習慣思維,可以是意識體會或在存在潛意識中。若得到其他人的認同或找到一、兩個例子,成見便被加強及鞏固,例如:南非洲早年的種族隔離政策,白人小孩子自小便被教育黑色人種屬次等族裔的成見。當他們漸漸長大,打從報章看到黑人犯罪的新聞,會加強他們對黑人歧視的合理化。
至於如何減少這樣的認知偏見呢?事實上,有這等歧視或恐懼並不是偶然發生,而是慢慢形成。故此,要完全消除並不容易。首先,大家應有自知之明,反省自己對他人的想法,更不要過分自信,正如聖經所說:不要論斷,免得被人論斷。(馬太福音7:1)反過來,我們應有謙卑的心,正如聖經也說:各人要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2:3)不過,對於別人所說的話,特別是較為偏激的批評,也要嘗試尋找佐證方可接納。若時間許可,更可請教廣受敬重的人之意見。在未有確定證據之前,即使有恐懼思想也不要作出不合社交禮儀的行為,也不要認同別人所作的過分反應。
假若有控制不了的驚慌思想或情緒,應尋求心理專家的輔導。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