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流行疫症爆發(或影響全世界的「大爆發」)的時候,為了減少互相傳染,大部份政府都要求住在社區的人遵守「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自制生活。不過很多時這種政策很難靠市民大眾自願遵守,結果迫使政府採取嚴厲手段,強制及限制民眾的社交行為。
為何有些人甘願冒險,而不遵守保護他們的社交距離制約呢?是他們無知傳染病的危險嗎?或是他們罔顧別人的健康呢?當然上述兩個原因可以存在,但大部份不理會政府當局警告的人,都可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從心理學角度看,他們很多在思想上發生了一些偏差或錯誤:
一、「輿論偏見」(consensus bias)
這種偏見就是感覺自己的判斷及選擇是:
1. 很普遍性的,
2. 在目前的環境下是相當合宜的。
前者表示其他人也會像他/她這樣做,而後者則表示大部份會同意或同情他/她這樣做。
早在1931年,兩位心理學家Katz及Allport在研究學生態度時,發現考試「出貓」的同學心裡感覺到其他的同學也是這樣做的。某方面,這種錯誤的思想偏見對個人的自我形象有很重要的影響。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充滿自信,甚至會較其他人更聰明,更有膽量,更能隨機應變。
二、樂觀(optimism bias)
有這偏見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控制事情的發生。他們會覺得雖然在瘟疫中很多人的確被傳染,但是自己被傳染的機會卻不高。他們會以自己過去的經歷,例如:平安度過SARS危機,故此同樣可以超越今次COVID-19之風險。又或會高估了自己對病毒的抵抗力,不認為自己屬於報道中的高齡高危人士,甚至會認為就算受了感染,也會很易復原;或者到感覺不適的時候,才採取防禦方法也未遲。
三、賭徒心態
不少人感覺到既然很難控制疫情,不如聽天由命好了。由於生命確實無常,而且很多人外出也沒有「中招」(患病),不如考考自己的命運,希望幸運之神出現。心理學上有一種特別的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就是明白某些事情好與壞的結果都可以發生,但既然(不好的)已經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輪到自己的時候好結果應當出現。故此,當其他人在過去一段時間感染了疫症,自己現在相安無事,不「中招」的機會相對多了,故此值得博一舖。這種「賭命」的精神,往往使賭徒心情更加興奮。萬一不幸染病,也會感覺是上天注定不能避免。殊不知實際情況是患病與外出感染是屬於正比例,與人接觸頻密度越高,受傳染的危險性更大。
以上只是舉出幾種心理認知偏見來解釋為何在疫情之中,仍有不少人不能遵守社交距離的要求。當然這問題還會有其他社會心理因素影響,例如:人類是屬於社群動物,很自然地喜歡群體活動,不甘於單獨生活。另外,也有一些人的性格喜歡冒險及不受約束,以致作出走法律罅甚至反社會的行為。故此,政府若要成功執行這類社會距離或隔離的措施,應該留意及防範大眾的心理反應。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