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咎文化的心理及偏見

美國官員指責中國耽誤美國疫情防控

近日有美國官員稱因中國分享疫情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才耽誤了美方的疫情防控。據美國彭博社3月20報導,特朗普在19日於白宮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抱怨說,中國「本可以阻止」肆虐美國的病毒。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即時中國/450547/新冠肺炎-特朗普指責中國耽誤美國疫情防控-外交部列證據回擊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近年來不單在香港,就是在外國,—Pngtree—business people silhouettes_669032_cut2越來越多人把社會發生的不幸事情歸咎於某一個人或某些人,甚至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這種情況不但發生在普通市民身上,也出現於政府官員,甚至國家元首身上。漸漸形成了一種社會現象:歸咎文化(blame culture),又稱為「推責文化」。

歸咎就是以負面的意見批評他人,要求他們對一些後果不良的社會或道德問題負上全部或大部份責任。它的反面當然就是讚賞!

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自我防衛心理。我們一般都會為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找出一個成因。由於成因往往是從人而起,最簡單是找一個人負責任。若不能找到真正的始作俑者,就選擇其他有關的人作為「代罪羔羊」。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成功歸給自己或自己喜歡的人,而把失敗的因由推給他人,特別是自己不喜歡的人。這樣會間接把自己的地位提升,心裡感覺良好。況且,這樣簡單地歸咎他人,實可以減少了尋根究底的煩惱。假若事情因自己的行為發生,這種反應便可成為一個藉口,又可以逃避自己犯錯的責任。有時甚至可以藉此對那些曾傷害過自己的人,作為一種攻擊或報復的手段。

其實歸咎他人的行為往往是一種認知的偏見,是心理學上一種「歸因偏見」(attribution bias)。這就是有意無意,但錯誤地推論事情的前因後果或其成敗得失,而不作客觀的資料蒐集或有系統地分析因由。這與新約聖經所說的「論斷」有所相似。假若批評是根據事實或客觀分析而作出的,是針對事而非針對人,則可稱為「判斷」。

雖然這種行為表面上及短時間內似乎對自己有利,但實際上對自己未必有益處,而且會妨礙自己的成長。難從錯誤中學習,例如:一個同學考試成績差了,便歸咎老師教導無方或同學不合作。結果不會反省問題所在,更不會改善自己學習的方法或考試技巧;甚至因此破壞自己和老師及其他同學的人際關係。假若日後被證明自己的推責錯誤,更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這種認知偏見,雖然可以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但在某些類別的人士更容易出現。一般來說,自我形象較低或自卑心重的人容易有這偏見,藉著譴責他人來提升自己的形象。相反,高傲的人(例如有些國家元首)也很容易推責他人,免得別人把責任歸咎自己,影響了他澎湃的自我。

上述兩種人,都有一個共同心理,就是非常自我中心,甚至有自戀的傾向。後者更會把一些他人成就歸功於自己,甚至吹噓。當然,那些懶於尋求真相的人及那些不負責任的人更容易以歸咎他人來保護自己。對於這類人,不要認為很容易改變他們。首先,不要和他們爭拗對與錯或誰的責任。最好能把一些數據或證據給他們解釋,或者讓他們自己看清楚。

若能了解他們的背景及成長過程,也許較容易接納他們。假若真是被他們歸咎了,也不要太過認真,免得影響自己的自信心或情緒受傷。當然,更不應該附和他們的偏見或盲目地依從他們的行動。

假若你是一位信徒,有可能藉著聖經的真理及耶穌基督的榜樣,用愛心及真誠去感化他們;讓他們放下自我,接納以神為中心的生命。

聖經馬太福音七章一節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麥基恩博士

 

202004_6_original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