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學會公布「全民閱讀調查報告2020」結果,發現有閱讀印刷書習慣的被訪者,只有65.3%,而回應「沒有」則佔34.7%,是歷年調查的有紀錄新低。
學會稱,疫情期間市民留家時間較多,27%受訪者稱看書時間增加;其中18歲以下受訪者中,4成人稱在疫情期間有多看書,比例高於其他年齡層。學會聯同香港出版總會,推動「自家慢讀」行動,鼓勵市民留家享受慢讀以減壓。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24070/65%25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有閱讀印刷書習慣的人士不斷減少,每況愈下,其實並不是新事物,早已成為趨勢。隨著電子媒體的發達,互聯網的方便,影片和圖像似乎總比文字吸引,而且不少是免費的,也是垂手可得的。 然而,實體書刊其實保留其價值,不可偏廢。 英國一所大學的發現:只需要花費六分鐘閱讀就能有效減壓,相對於無處不在的電子資訊,閱讀實體書籍應該更有效讓我們能夠安靜下來,達到減壓和增進知識的效果。
書刊的好處其實不用多言。閱讀前人所書寫的書籍時,可以尚友古人,彷彿與作者隔時空的交流。 近年我們常常稱呼那些書不離手,或者有書卷氣的青年男女為「文青」。而有些人士只會謙稱自己是「偽文青」, 足以見得書不離手彷彿是頭上的一個光環,就是正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吧。 當然讀書的好處遠遠不止於建立自身的形象。
雖然聖經《傳道書12章12節》曾經說過: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我相信只是勸戒不宜過多。 其實任何事情過多也不宜。 例如多飲開水是好的,但若果飲水過多也不是一件好事,於身體無益。 看來,閱讀書籍也一樣。 任何事情都要避免過猶不及。 然而,大多數人實在太少安靜下來閱讀書籍的習慣了。
我又記起宋朝學者黃庭堅曾經講及對讀書的睇法,後人將之歸納如下: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乏味,面目可憎。
這個說法似乎也有點不近人情,不過讀書其實是蠻有好處的。 我覺得喜歡閱讀是一種情操,能夠暫時排除其他俗務,安靜一刻,沉默一瞬,壓根兒是一種享受,也是一項操練吧!
倪紹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