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放緩,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行政會議前見記者,她表示,本港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下跌8.9%,是有紀錄以來最差,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差,但政府會採取逆周期措施,透過政府投資和開支,力保經濟,基建亦不會停下來。
資料來源:
http://www.jdonline.com.hk/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45&id=50729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逆周期財政措施與聖經猶太歷史
從宏觀經濟學來看,政府的財政預算,一般可分為順周期與逆周期預算措施。順周期即是在社會經濟增長的時期,政府的開支增加及減低稅率;以及在經濟減退時減少開支和增加稅率。 反過來,逆周期預算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政府仍然增加開支及減稅。 至於那一種措施比較合宜,經濟學家不斷研究及討論,並且爭辯。不過,從社會心理方面來看,一般人特別是對經濟學不太認識的人,多是支持順周期的。反過來說,對經濟學比較認識深入的人,會較多同意逆周期措施。當然沒有絕對的答案。
其實舊約聖經,很早已經有記載類似逆周期經濟的故事。在公元前1600至1700年期間,當時在埃及執政的法老王,發了一個奇怪的夢無人能解,結果由一位年輕的猶太囚犯,給他解了這個關乎豐年與荒年的夢。這個少年人名叫約瑟,因解夢及其見解被法老王封為宰相,處理國事。結果在連續七年的豐收期間,他沒有亂花公帑去賄賂人心,或大興土木炫威耀武。反過來他卻把所有農產五穀徵收20%,放入國家倉庫,甚至多到不能計算。雖然可能令到大地主的不滿,但也防止人民過分消費。這可算得上是一種逆周期的經濟措施。
及後七年饑荒出現,約瑟大開倉庫,把糧食分給國民及賣給其他地區的人。這種逆境管理的措施,也可算是逆周期的經濟。但由於疫情持續,異族的人金錢用盡,終於把自己的牲畜、土地及個人自由賣給埃及。有專家指出,約瑟藉此統一了當地的貨幣及土地制度,甚至推行了影響深遠的人口遷移及奴隸政策的出現。結果埃及並沒有出現暴亂或作反的局面,反而國勢激増,是歷史上的強盛時期。
由此可見,逆周期的經濟措施有其可取的一面。唯一的危險就是假若逆情過長,國庫會因增加開支過度而提早被掏空。這會出現被他人追擊的危機。
昔日猶太的名言:
智慧人家中積蓄寶物、膏油,愚昧人隨得來隨吞下。《箴言21章20節》
順周期的經濟措施與心理偏見
在經濟蓬勃的時期,不少政府都大花金錢,大興土木或增加福利,不單可以討好民心,也可以在刺激經濟,增加政府收入。這是稱為順周期的措施,是資本主義的重要發展方法。
不過在這種經濟發展的時期,很多時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就是不少信貸服務,特別是銀行,因現金及存款過多,都各出奇謀去鼓勵借貸,甚至造成惡性競爭。以致有些銀行作出一些似乎是對銀行本身帶來很高風險的服務。導致這種過分高危的行為,有心理學家就此指出以下五種認知偏見:
一、遊行花車偏見(bandwagon bias):一間銀行眼見其他銀行有寬鬆借貸活動,故不甘後人模仿類似行為,以免日後出現嚴重差距成績。這種盲目跟風的羊群心理,實際十分危險。
二、自我肯定偏見(confirmation bias):銀行的負責人,雖然面前有足夠的市場資料,會不自覺地選擇那些與自己原有想法相似的數據,及不理會相反的資料。這種選擇性的偏差,雖然可以為自己產生思維共鳴(cognitive resonance),但對機構會帶來傷害。
三、新近記憶偏見(recency bias):決策者專注於目前的經濟繁盛情況,而忘記了昔日出現過的經濟爆破受創的歷史。這種災害性的短視,往往造成重蹈覆轍。
四、錨定過去偏見(anchoring bias):相反的,有些人卻沉澱於昔日放寬貸成功經驗,雖然知道今非昔比,而繼續堅持這曾經有效的措施。這種建構性的記憶(institutional memory),卻忽略了時代的不斷轉變及變革需要的道理。
五、持份者與代理的困境(principal agent dilemma):一般來說,銀行真正的持份者是大小股東,而經理只是代理身份而已。心理學研究指出,後者的最大興趣是短期的盈利,而較容易忽略長遠的利益。結果為了短期收益,而犧牲了長期的好處。
以上的認知偏見,其實不限於銀行的冒險行為,也解釋了不少商業機構的高危經營手法和失敗原因。
聖經舊約有對金錢管理的提醒。
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箴言13章11節》
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箴言22章7節》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