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大塘小魚#happy-bottom-quarter
為甚麼普通水準大學最優秀的學生,在頂尖經濟學期刊刊登論文的數目,幾乎都勝過在頂尖學府的優異生呢?
能夠成功入讀名牌大學的,都應該十分用功、聰慧、訓練有素、領悟力高,而且有雄心抱負。為何他們讀書時那麼優異,離開大學或研究院後,卻變得平庸呢?是大學有負於學生,還是學生辜負了大學?
早在1960年代,Fred Glimp受聘於哈佛大學擔任招生處主任,他制定了「happy-bottom-quarter」政策。他說︰「任何一班,不論多麼優秀,一定有四分之一的墊底者,在一個很優秀的團體中感受到自己的平庸,那種心理會產生甚麼影響?是否有甚麼心理類型或某某類型的人,縱使其課業成績在班上包尾,但他們仍然能夠忍受,而且依舊快樂,或是對教育機會作出最充分利用?」
他知道大池塘對於那些非最優秀者的信心與士氣打擊有多大,所以他的職責是去找一些夠堅韌,在課堂外有足夠成就而能夠在哈佛的巨大池塘中承受當小魚壓力的學生。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article/2635282/哈佛大學#大塘小魚#happy-bottom-quarter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閱讀完這一則關於名牌大學畢業生與普通大學畢業生,在事業上誰勝誰負的比較。文章令我想起一連串的命題,包括學以致用的問題, 誰辜負了誰的問題, 成功與快樂的問題,優秀與平庸的問題,多元智能的問題,以及何謂成功的問題。 在此我還是希望簡單的回應一下。
一丶 學以致用的問題
我相信無論是中小學以致大學的教育,課程目的應該都是向達至學以致用為依歸的。當然那些職業導向的課程,較容易被理解為能夠學以致用, 而純理論學科為主的課程,似乎讓人有不實用的感覺。 但我認為教育應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尤其是大專大學的教育,應該裝備學生邁向全人的發展。 當然,隨著世界的瞬息萬變,經濟的轉型,社會人士或許需要不斷思考與時並進和學以致用之定義。
二丶 誰辜負了誰的問題
換一個角度說,這也是誰以誰為榮的問題。 一個地方或者一間大學,會因為一位顯赫的人物而知名。 另一方面,一個人也會因著在某處知名的地方而感到與有榮焉。舉例說,香港大學會因為有孫中山先生作為畢業生而感到自豪。我又相信,當孫先生在香港大學就讀的時候,他或許會以在港大醫科畢業為榮。
三丶 成功與快樂的問題
若我們問自己,究竟人生是應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快樂,我相信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當然要看成功的定義和快樂的定義在哪裏。我相信很少人會說自己因為要追求成功而完全放棄快樂,也只有很少人會因為要追求快樂而放棄成功。而成功的感覺也會帶來快樂的感覺。
四丶 優秀與平庸
不少人會立志追求卓越,不甘於平庸。當然那些嚮慕率性而豁達的人,也會說自己是樂於平庸的。其實我認為所謂優秀與平庸都只是相對而言。在一個群體之內,無論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機構,甚至在一個教會之中,總有些人在某一方面較為出色。某人的平庸彷彿鋪墊了某人的優越。若果刻意要比較,各方都無益。
五丶 多元智能的問題
我傾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若純粹以智能來評價一個人,我認為並不全面。多元智能理論提醒我們,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總有一兩項相對優越的能力,有機會的話要爭取發揮出來,加以優化,不宜妄自菲薄 ,也不辜負上帝所賜的潛能。
六丶 何謂成功的問題
這也是筆者時常思考的問題。每個時空的人們,總有一套成功的標準。當然這套標準是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的。當然許多人都會以家庭美滿丶職業高尚丶家道豐厚為成功的指標。 作為基督徒,並且有人到中年的生活閱歷,只覺得是否成功其實許多時候都不在自己掌握之內,人生的際遇與順逆,千回萬轉, 許多時都不在自己掌握之中。當然,我們還是要敬業樂業,戒慎自省,警醒禱告,並不一定要追求什麼成功,只求無愧於心,並回應著上帝的厚賜供應!
倪紹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