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記寫申請延長壽命的理由:「我想有份幫助……改變……」如果一個人有了值得投放生命去幫助的對象,就會更想活下去。
我想起多年前輔導過的自殺傾向者,他們大多數沒有想幫助的對象。故此,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想快些去世。自我的人真的容易放棄生命!
Tony是次分享總有盼望的理由:「這個父親節主日,我和女兒一起參加教會舉辦的成人禮。感謝主,教會更邀請我作為家長代表,講三分鐘父親的感受。這個成人禮對女兒或對我也意義重大。
回想三年多前,自己還在痛苦邊緣掙扎,每天與癌細胞搏鬥。當時對於電療、化療是否有效?自己不敢肯定,但對於35次電療和9次化療的副作用卻十分清楚。因為自己的口腔、舌頭、頸部都受到嚴重的創傷,而且已無法進食或飲水。但是,為了自己的兒女、太太,要咬緊牙關,堅強挺下去。因為我曾經應承過家人,我不會輕易放棄的。
我還有未完的責任,聰仔只有一歲半、大女還未成年。如果我離開了,她們怎麼辦呢?自己當時很軟弱無力,幸神差派余院牧常常探望我,得到余院牧的安慰和祈禱,神使我重新得力和有自信去克服所有病痛。我知道現在有很多癌症病人都像我三年多前的境況一樣。在此希望癌友們為著自己的家人或至愛,一定要剛強壯膽,一定要努力。
早前,我和一位姊妹再次去屯門探望那位小學生家長。見到家長的精神狀況已經有改善,她已開始用攪拌機弄一些流質食物吃。我也勉勵她,如果她再努力吃多一點攪拌機弄出來的流質食物,很大機會在不久將來她不再需要那條鼻胃管餵食。
最後,我問她有沒有信心,遲一些可以拆除那條鼻胃管?她回答我『有』。我知道她為了女兒一定會全力以赴。願主祝福帶領,願一切榮耀歸於主。阿們!」
Tony的分享也肯定了我今早那一段說話,我想起:「原來基督的愛催逼著我們,因為我們斷定一個人替眾人死了,眾人就都死了。他替眾人死了,為的是要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著,卻為那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哥林多後書5:14-15)
接受了救恩的信徒,就多了活下去的激勵和動力;我們就可以明白患了癌症的信徒,就算活多一日,也是想著把愛傳遞給多一些人。
Tony分享一首詩歌《讓愛飛翔》:
「謝謝你的愛,每個溫暖微笑,謝謝你的愛 ,每個緊緊擁抱,堅定的鼓勵,賜我向前的勇氣,一起追逐夢想不放棄……堅定的鼓勵,賜我向前的勇氣,我相信生命充滿奇蹟。」
「讓愛飛翔,這裡就有希望,讓愛飛翔,這裡就有力量,讓愛飛翔,乘著夢想一起去翱翔,溫暖每顆心,將這世界照亮。」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