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評能力一般 不足1成家長 與子女用英語溝通
有調查發現,不少家長雖普遍學歷水平高,但卻自評英語能力一般,更少於1成家長會在日常生活中常與子女用英語溝通。有專家指,0至7歲是子女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家長不應「驚教不好」便避開英語教學。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82624/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與子女用英語溝通
回歸前,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語一向擁有超然地位。 回歸之後,其實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其地位仍然十分崇高。 有教育學者曾經形容,英語在社會上可以視作為一種霸權。某程度而言,這一評論其實可以視作中肯。
普世大部分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香港的中產家長一向望子成龍,所以大都認為能夠讓自己的子女多接觸英文,以致有良好的英語水平是無以尚之的。正因為如此,多年以來,以英語授課為主的英文中學,往往較以中文授課的中文中學,更為得到家長的青睞。有不少家長都願意花資源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和更好的英語培訓。有些家長甚至在家中試圖與子女用英語溝通,以營造更多英語學習的氛圍。當然有些家長自身的英語水平有限,力不從心,也只好假手於人,讓子女到補習學校等等場所學習英語。也有一些經濟能力較強的家長,早早將自己的子女送到英語世界的國家接受教育,骨子裏是相信英語教育的優勢。
要用盡機會與子女用英語溝通,令我再次思想到教育的意義,也包括親子溝通和關係的意義。 我牢固的相信,用自己的母語來溝通是最自然不過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若果單單是為了要子女的英語水平進步而放棄了深層溝通的可貴之處,豈不是十分可惜呢! 作為基督徒, 我也會再三思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也是一位父親,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學業上達標,甚至是成績優異和學有所成,但學業成功或者事業成功也不應是生命的全部。基督徒家長在望子成龍之餘,也實在應該祈求上帝,讓自己的孩子們能夠有全人發展,榮神益人!
倪紹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