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資訊爆炸,青協一項調查則發現,中學生普遍認為網上充斥假資訊,並以社交媒體及通訊平台最多,更有近6成半學生稱因看了假資訊變得多疑;而為應對假資訊年代,不少學生都希望學習「事實查核」(fact-checking)技巧,以明辨真偽……」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730616/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現今科技發達,資訊爆炸,有調查發現青少年已經意識到資訊真偽難辨。因為假資訊而困惑多疑者,希望掌握「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 的技巧。這項調查的結果其實很正面,因為年青人自身已有所警覺。

年青人以至其他不同年紀的人也許不會不留意瞬息萬變的訊息, 也在不同程度上緊貼著社交媒體,那裡也是資訊的來源之處。 但是,這些媒體卻往往就是不實資訊的溫床。
現代的科技進步,要製作有聲有畫的多媒體訊息或純文字檔案,真是何其容易。基於不同立場去製作自身所演繹的,甚至不惜歪曲事實的資訊;那些避重就輕、無中生有者,其實可謂普遍。
另一方面,要傳播這些資訊實在極其容易。彈指之間,不同的資訊便會不脛而走,輾轉複製流傳;有些再經過轉載,然後再加工,又成為另一則的資訊。
不少製造資訊者要推銷自身的信念和立場,人傾向相信與自身立場相近者,也會將相關資訊輾轉傳播出去。
我想起聖經中,哥林多後書11章14節的經文:「這並不希奇,因為撒但自己也裝作光明的天使」。這提醒我們,有些資訊其實是不懷好意而又言之鑿鑿的,有些可能心存邪惡。這些事都足以催促我們務必慎重處理。
我認為要檢視不同的訊息的真偽,總有三種向導:
一、該資訊大抵是真的;二、或者部分真確而被誇大了;三、也有可能是無中生有的偽真相。我本人總帶著這三種向導去檢視不同的訊息。
我又相信去理解一項信息的時候,首先需要明白發放者或所屬機構的背景和立場。然後,再按其公信力去釐定相信的程度。另一方面,每當我們有意欲去轉發訊息的時候,務要慎重,不要成為傳播假訊息的幫兇。再者,在社交媒體或其他較為公開的場合轉發或評論訊息,其實是一種表態。有時候,當我看到親友們在評論一些事件時,帶有惡毒的攻擊用語,我心裡有不以為然的感慨。事實上,這一、兩年間社會的撕裂情況實在嚴重,我也眼見不同陣營的朋友表述著自身的立場,援引和建構他們關心的故事。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要作出無根據的評論斷語,更加不會使用惡毒的用語。一方面,因為自己未必掌握事實的全部;另一方面,也不想令持有相異見解的人太失望。
我又想起聖經的另一處經文,哥林多前書6章12節:「『所有的事我都可以做』,但並非都有益處。」我總不希望,漫不經心的評論會在有意無意中,傷害了持有相反觀點的人。
倪紹強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