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人士想回家易走失 護老院假巴士站牌「留住」長者

不少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時有走失情況。有職業治療師指,患者雖有短期記憶障礙,但對年輕時的記憶仍保存完好,故不少患者有「游走傾向」,總想着回到記憶中的家。有安老院針對有關情況,仿效德國利用假巴士站牌「留住」長者,並獲九巴捐贈兩個站牌放置院舍,冀可減少長者走失的機會。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766098/
***陳華發醫生回應***
明愛利孝和護理安老院於本年9月在院舍內設置「明愛安老院」及「明愛日間中心」兩個九巴站牌(由九巴公司為院舍度身製造),10月初正式啟用。但長者在此只能等『永遠不會來』的巴士。院長關小玲表示,假巴士站牌旨在製造類似候車空間,留住有遊走傾向的長者,供治療認知障礙症之用。院舍現有276位院友,6成患認知障礙症,其中約40人有遊走傾向。
認知障礙症患者如果有遊走的傾向,應適時處理或阻止,否則後果可以很嚴重。筆者記起前港大校長黃麗松教授的夫人李威。她是認知障礙症患者,於1999年在港大校園走失,數月後屍體被發現。警方表示可能是失足掉下山崖致死。
其實假巴士站這方法在上世紀80年代,在德國的認知障礙症安老設施開始試行,和其他懷舊治療方法相似。但是到現時為止,沒有研究能證明它的效用。因為各種原因,這方法被受國際很多認知障礙症的研究者、服務提供者及照顧者討論,所以陸陸續續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使用。今年終於到了香港。
引起討論的其中一個原因,基於這是一種『欺騙』行為。有人說這是一種『善意的謊言』,因此沒有什麼問題;亦有人說它可能會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帶來傷害或增加他們的『被標籤化』。因為早期患者可能知道巴士站是假的,會質疑服務提供者或照顧者的動機,甚至減少對後者的信任。另外,一般人都知道巴士站是假的,所以在這巴士站等候的人應該是有『問題』(如在安老設施內,就會估到他們是認知障礙症患者);這會導致他們被標籤化或侵犯了他們的私隱。
筆者覺得這方法雖然沒有證據支持為有用,但亦不失為一種處理有遊走傾向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最後』方法。比起用藥,這方法較安全。但服務提供者或照顧者亦應先嘗試其他非藥物方法。
患者在假巴士站『等候』的時候,應該有人陪同,不可讓患者留在那裏不予理會。服務提供者或照顧者要嘗試了解為何患者想離開及將患者的注意力轉移,讓患者『忘記』要離開,然後帶患者返回原有的活動中或地方。
假巴士站應擺放在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專屬區域內及附有其他輔助設施,讓患者感覺舒適;例如梳化、書櫃、茶亭等。
希望明愛利孝和護理安老院在實行這方法一段時間後,可以將經驗及效果分享給其他相關機構及人員參考。
陳華發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