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國籲宣布氣候緊急狀態 拜登︰上任首日重返《巴黎協定》

為紀念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聯合國以視像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秘書長古特雷斯批評國際社會仍然做得不夠,二氧化碳水平正處紀錄高位,氣溫升幅亦已達攝氏1.2度,呼籲各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直到實現碳中和。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發表聲明,承諾上任後第一日便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協定,並讓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50年前降至零。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27476/
****** 鄧允明博士回應 ******
「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原定於2020年11月在格拉斯哥舉辦,這次會議被形容為自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氣候變化會議。可惜,因新冠肺炎 (COVID19) 的疫情衝擊下,被迫延期一年舉行。
《巴黎協定》重點是要達成加強各締約方對氣候變化行動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確定國際社會如何分擔責任。參與國家在2015年投票通過協定,把目標定為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本世紀末前氣候上升比工業革命前不多於攝氏2度,並努力爭取限制在1.5度內;防止全球氣候繼續受到人為破壞。協定內容包括了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建設、透明度及全球盤點等29條項目,是一份有力的承諾。簽署該協定的國家共有195個,其後美國在2020年11月單方面脫離協議。幸好,候任美國總統拜登承諾上任後將重返協定。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必會削弱全球努力減排的成效。2020年正是該協定的五週年,COP26是一個適當的時候,整體性檢討和改進協定的細節。
《巴黎協定》公約內的已發展國家及正在發展中的國家締約方承諾制定國家政策和採取相應措施,通過限制其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及主要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契約國承擔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援助等義務。可是,長久以來,框架公約沒有具體實施機制,規定各締約方所需承擔的義務去盡力阻止氣候變化,亦沒有嚴謹的法律約束。簽署該協定後,排放量不減反增,以現時排放趨勢,全球溫度至本世紀末有可能上升3.9℃。若然如此,便會觸發更多天災。如果現在不加緊減排,拯救地球目標就無望達成。
各項科學研究均表明,要想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C以內,我們必須在2020年到2030年之間令排放量減半。只有世界上每一個人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才有可能解決氣候危機。12月中(2020年) ,為記念《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以視像方式舉行的國際氣候雄心峰會(Climate Ambition Summit)。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三項倡議,並承諾到了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到時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可見中國的國策在國家自主貢獻上十分支持減排和抗衡全球氣候暖化。

可是,聯合國環境署於12月 (2020)剛發表的《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1.4%。2019年因森林大火頻繁,升幅更達至2.6%。報告發現,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短暫下降,但世界仍然朝著截至本世紀末升溫超過3°C的方向發展;遠遠超出《巴黎協定》所規定的「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內,並致力於實現1.5°C溫控目標」的水準。2020年,疫情導致人們出外減少,工業放緩,發電量縮減,預計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科學家認為這降幅僅意味着2050年全球升温幅度僅降低0.01°C,往後各方各國在疫後經濟復蘇後,仍要努力減排。2020年5月在疫情下,美國莫納羅亞火山大氣基線觀測站測到全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破記錄達到了417 ppm,以2ppm 稍微超過了2019年6月所「創下」的記錄。
我猜測按照現時情況,若沒有改變的話,全球表面溫度到本世紀末將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至4℃,遠高於《巴黎協定》不高於1.5至2℃的目標。到時,海平面會大幅升高,未來孟加拉等和其他沿海低漥地區將會被淹沒;熱帶地區會遭受更多強烈風暴吹襲;部份赤道地區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排放差距報告》令各方難以再否認現時全球各國在減排方面的工作仍做得不夠好。減排的步伐確令人有些沮喪!環保人士認為《巴黎協定》倡議將全球暖化幅度保持在2攝氏度或以下的目標正處於危險之中。氣溫升高所造成的威脅,似乎還未得到政治家的充分認識。《巴黎協定》生效後,地球暖化繼續加速,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土地利用變化)達到歷史新高的59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GtCO2 e)。各方若不積極採取行動,我們會見到更多致命的熱浪、風暴和污染。
去年2019年的《排放差距報告》已批評只有少數排放大國履行承諾制訂的環保政策,又指出氣體排放大國仍在增加排放量,可惜今年情况未有改善。報告強調全球最富有、佔溫室氣體排放量三分之四的G20國家必須大幅減少使用化石燃料。若要徹底地減排,各國應馬上採取行動追回落後了多年的時間,否則溫度增幅到2030年前就會超出1.5℃。全球溫度自18世紀至今估計已上升了逾1℃,如要避免未來增溫超過2℃,排放量則要從現在開始每年減少接近3%;若要限制在1.5℃內,則要每年大幅減排約7%,將減碳目標增加五培。假若十年前就開始認真地努力減排至達到《巴黎協定》的水平,現時控制增溫在2℃和1.5℃內的每年減排量,只需要0.7%和3.3%。
有些西歐已發展國家雖有減排計劃,但卻增加開採和外銷化石燃料。國際間氣候會議都應該敦促減少生產化石燃料,並同時呼籲減少使用燃煤電廠,並縮減資煤炭項目。話雖如此,在地方和企業層面,仍有很多公司認同環保減排的大目標。儘管 COVID-19大流行及其帶來的經濟衰退,全球仍有很多城市和地區以至大型企業做出了淨零排放為目標的承諾。祈求來年有更多企業能付出更多努力去影響國際政治的層面。
與氣候變化危機有著相似之處,流行病影響了所有國家。兩者可以預見,在經濟和民生及各方面,其影響是廣泛的。COVID-19可能只是全球流行病的開端,依目前暖化的趨勢,未來流行病只會更多,亦會傳播得更快。地球上不斷發展的環境危機構成了沉重而危急的情況。因此,需要將COVID 19後的恢復過程轉變為一個機遇,應對挑戰,並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COVID-19疫情之後,期盼在各國各方已有政策的基礎上嚴守政策,令低碳復甦行動有效,仍有可能使2030年預計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 (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預期)。這將會超出實施《巴黎協定》無條件國家自主貢獻所能預見的減排量,大大增加了世界實現本世紀末2°C溫控目標的機會。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中各國承諾的減排量。如果NDC得以順利實施,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少約17%。
加強各國各方的合作,尋求平衡,並建立一個有韌性的機制應對日益嚴峻的危機,實現全球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兩個框架的目標。這最終會令我們達到更環保、更公平,更可持續的世界。我期望延遲到2021年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能夠令全球有效落實如何執行《巴黎協定》內容,推動有約束力的減排政策,加快修正各國應對氣候問題的失誤。
「耶和華坐在洪水之上,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願耶和華賜力量給他的子民,願耶和華賜平安的福給他的子民。」(詩篇29:10-11)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
英國特許環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