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此薄彼的社會心理

輝瑞未如期向歐盟交千萬劑疫苗 聯合國秘書長:疫苗分配存在不公

全球搶購新冠疫苗浪潮下,「疫苗荒」卻在各國出現。路透社引述歐盟官員指,美國輝瑞藥廠至今僅提供2,800萬劑疫苗予歐盟,未有如期交付原定去年12月運坻的1,000萬劑疫苗,令歐盟供應計劃「缺貨」約三分一,輝瑞僅指會在3月底前補交貨。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80299/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厚此薄彼的社會心理

***歡迎點擊影片收聽誦讀版 或 閱讀下面文字版***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全世界都等待有效的疫苗出現,以控制疫情。終於,不同種類的疫苗研發出來了。雖然效用及副作用各有不同,但是在遏阻病情擴散確實重要。只不過在疫苗推出初期,卻出現了分配不均的不良現象。有些國家購買及累積超乎國民所需的劑量,反而很多貧窮或落後的國家遲遲未能分配得到疫苗;甚至出現有些地方因疫苗過期仍未使用要被丟掉,實屬可悲現象!這種優惠自己國民,而漠視其他民族需要的情況,社會學家稱為「內組厚此薄彼」(in-group favouritism)或簡稱「偏愛」心理。

其實上述情況,自古已有,就算在現世紀強調人類平等的世界,仍然不斷發生。舉例說,在1915年,奧圖曼帝國入侵蘇聯及波斯領域,大量屠殺當地的亞美尼亞投降了的軍隊及普通百姓。雖然在2019年被定性為種族滅絕(Genocide),但土耳其對這行為仍加以否認。社會學家Rezarta Bilali (2013)分析當時的土耳其民族的「本族光榮」感覺,對加於非我族裔的傷害,對比當時帝國的需要,並不認為是錯誤的。

喜歡同類(內組)的人似乎是非常自然及簡單的事,但是以社會心理去分析這種現象,出現了兩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一、現實衝突理論(Reality conflict theory):由於競爭有限的資源,自己人互相關照是可理解的,甚至不惜傷害其他的人。Muzafer Sherif等人(1961)在1940-50年代的著名「強盜洞穴實驗」中,把22位十一歲的男孩安置在一個模擬夏令營分為兩組;鼓勵組員間建立關係,跟著兩組進行多項互相競賽活動,勝利者會得到有價値的獎賞。結果兩組人出現互相仇恨及對峙局面,直至研究人員加入一些需要兩組互相合作方能成功的活動,才能夠把兩組關係和諧下來。

二、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每群體裡的人都認識到作為群體裡的一員,有其情感及價值意義;故很多時要找一個理由(無論是如何不明顯),去證明自己的群體超越其他群組。因此,「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是朗奴列根在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使用的口號),很符合這個理論。根據Henri Tajfel等人(1979)的實驗,把一群人以「擲毫」方式分組,然後要求他們去欣賞一幅沒有人認識的油畫。雖然組員互不認識,組合方式亦毫無意義,而沒有任何組員會特別喜歡某類繪畫,但是結果發現組內的人各認為自己組員比其他組的人鑒賞力高,甚至人格也多有品味。研究結論是當稱讚自己組員的時候,有意無意就提升了自己的自尊。

Jennifer Cricker等人(1985)認為自我形象低的人,較容易有對自己人有偏愛的表現,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挑戰的時候。不過,也有人認為就算高自尊感覺的人,同樣會有這種「重內輕外」偏見。

此外,也有其他因素影響偏愛的心理,除了上述「美國偉大」的民族性以外,某些性格的人,例如有權威及喜歡操控他人的人格較容易有這種心態。至於性別方面,有研究指出女性對自己性別產生好感,較男性高出4.5倍;反而男性似乎不懂得欣賞自己的性別優勢(Rudman等人2004)。不過,當有競爭的時候,男性卻會對自己的組別較女性更能作出多些貢獻(van Vugt等人2007)。

既然有厚此薄彼現象,應該也會有「厚彼薄此」的出現,例如當自己支持的球隊整個球季未曾有一場勝利,這是很難仍然偏愛這支隊伍的;還有,當自己群組內的某一組員做出傷害群組形象的事情,自然會被視為「外人」;這被稱為「害群之馬」(The black sheep)效應。

厚此薄彼的社會現象,最常見出現於工作及家庭兩種環境中。在工作間的偏愛,有兩個專有名詞出現:

一、任人唯親(nepotism):就是給予自己的親屬特殊的好處。這名詞的英文字源,與天主教的教皇及主教有關;他們由於不能結婚生養子女,故希望把職位傳給姪兒(nephew),作為皇朝的延續。例如教皇「卡利赫斯特三世」按立兩位姪子為紅衣主教,後來其中一位Rodrigo繼承他成為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而nepotism就是 nephew引申出來的。

二、裙帶關係(cronyism):就是給予自己熟悉或信任的朋友或同事特別優待。這情況通常在商業及政治舞台出現。例如總統一旦當選,就會委派他的親信擔任政府的某些重要職位,至於他們的學歷及資格並不受看重。這個名詞間中被貶,視為買賣官場職務的現象。例如捐款便可以出使某些國家作領使。

抵銷上述兩種制度的方法,就是採取「任人唯才」(meritocracy),即是按受職人的才能與功績來分配重要位置。但除了這種方法以外,要減少厚此薄彼的不良現象,「程序上公義」(procedural justice)即是在選拔崗位及分配資源時,要給人看到(透明度)及有公平的程序。

雖然教會也曾出現「裙帶關係」,甚至「任人唯親」,但是聖經也教導教會的職份是按才幹分配的。不過,聖經把才幹稱為「屬靈恩賜」(spiritual gifts)。「作為神各樣恩賜的好管家,每個人都要照著所領受的恩賜彼此服侍。」(彼得前書4:1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