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八卦)新聞的社會心理

掩口費付特朗普情婦 美小報罰146萬 

網絡圖片

美國小報《國民問詢者報》的出版人被指支付十五萬美元(約一百一十七萬港元)掩口費給《花花公子》女模特兒麥克杜格爾(Karen McDougal),要求她隱瞞她與前總統特朗普不可告人的關係,以免影響特朗普在二○一六年大選的選情。

出版人AMI集團被控違反聯邦選舉法,被判罰款十八萬七千五百美元(逾一百四十六萬港元)。  

資料來源: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daily/wo/929093/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除了假新聞(Fake News)深入民間之外,真實並誇張有關他人瑣碎私事的報道(俗稱「八卦」新聞)也很受歡迎。這類別的新聞專有名詞應該稱為「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或「小報新聞」(tabloid journalism)。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黃色新聞可能誤想起色情事物的報道,但英語通常是用藍色(例如blue films)來象徵。

黃色新聞的名稱源於19世紀末期某一漫畫專欄,主角「黃孩子」深受歡迎,卻引發了兩大出版社負責人普立茲與赫斯特(Pulitzer & Hearst)於報章銷售上激烈競爭,漸漸「黃孩子」同類專欄越出越多,報章就變成黃色新聞了。

新聞工作(journalism)是蒐集、撰寫發生了的時事及評論,並印刷在報章及雜誌上,或者在電視及電台廣播。目前在21世紀,其他大眾媒介,特別是手機及互聯網,也屬新聞工作的重要傳播工具。正宗的新聞應該是根據事實,又得到證據支持,方能發放出去。若是針對政府行政得失而作出報道,有被稱為「第四權力」(4th estate)。但是,可能由於商業競爭關係,不少新聞報道過分誇張及渲染,內容流於膚淺,甚至未曾確認,在被揭發後因而破壞了得來不易的聲譽。

歷史上早於1770年代,在英國倫敦已經出現黃色新聞。當年Henry Bate牧師編輯了一些「醜聞單張」(scandal sheets),起名為《早報》(The Morning Post);專門報道有關社會的惡毒八卦消息,但是也可收受金錢把消息收起,甚至修改變為正面新聞。因為受到市民接納,類似的醜聞單張陸續出現。大半世紀後,這些刊物也出現在美洲地區,其中最受歡迎是《國民警察公報》(National Police Gazette)。內容除了八卦新聞外,也包括封面女郎及男士喜歡的運動等,算得上是男性雜誌的先驅。20世紀早期的印刷,一般只有四至八頁體積小而廉價的紙張印成,和流行的大型報章有明顯分別。故此,又被稱為「小報新聞」(tabloid journalism)。這個名稱特別在英國,慢慢變得通行。

根據歷史學家及本身是傳媒人的弗蘭克、路德、莫特(Frank Luther Mott)的分析,「黃色(或小報)新聞」有以下的特徵,用來吸引讀者:

  • 把芝麻綠豆的小新聞,用特大字體顯示在頭版上。
  • 濫用圖片及想像出來的畫作去吸引讀者
  • 引用虛偽的訪問、誤導別人的標題、偽科學的意見及被稱為專家的錯誤見解。

四、喜歡加上禮拜天富彩色的額外補充版,通常加入漫畫。

五、對於社會中的弱勢社群,戲劇性地表示同情。

這類報紙及報道,既然有發出者,當然也有接收者。但是,為何這類不正宗、誇張,甚至虛構的媒體仍會吸引到不少支持者呢?根據著名的社會學家威廉、艾薩克、托馬斯(William Isaac Thomas)早年對黃色新聞的心理分析,有下列的見解:

  1. 人類心底裡有一種飢餓心態,當接收到文明社會不接受的事物之負面報道。例如:健康的報章不會過分描繪謀殺、縱火或其他傷人的犯罪行為,但是有不少人卻非常喜歡知道其中發生的前因後果及當中細節,甚至流血的詳情。
  2. 誇張刺激的報道,能刺激人的情緒反應,包括:驚奇、緊張,甚至恐懼感覺。故此,越恐怖的報道越覺得吸引,若能有藝術性的表達,更令事件栩栩如生。這種生理反應遠較理性尋求真相對讀者更為重要。
  3. 無論是小孩及大人,都喜歡聽故事。故此,誇張甚至危言聳聽的新聞,能加上精彩的動漫,會較平舖直敘的報道更動聽,更受歡迎。不過,也有一些敏感或心智未成熟的人,因過度恐怖及血腥的圖文並茂介紹而出現情緒病徵。

托馬斯也提到,這種報道可以令當事人及其他受害者因未審先判及不能公開辯護,以致名譽掃地,甚至永不翻身。此外,有些黃色新聞確實會報道某些名人及大亨的醜聞,因而自誇是社會的正義先驅,對社會的腐敗及錯誤有改革功用。可惜,這些小報為了生存(為了吸引更多人閱讀把售價降至虧本售價),往往把這些醜聞變成勒索當事人的工具,比當事人更為不道德。

由此可見,黃色或小報新聞雖然可以帶給大眾一些額外消息及娛樂趣味,但是其傷害性及不道德性的影響力也不能忽視。目前也有一些傳統及大型媒體為求收視及盈利,也有加上黃色報道的趨勢。因此,這是一把兩刃的劍,須要受管制及善用。其實,國際上有一些新聞從業員的道德守則(The journalist code of ethics),有清楚的指引。每個地區的政府應該審視,並加以管理及嚴格執行。

聖經對閒言閒語一向都是反對的。在舊約箴言二十六章二十至二十二節有很精彩的提醒:「沒有柴,火就熄滅;沒有搬弄是非的人,紛爭就平息。好爭競的人,煽動爭端,就像餘燼上加炭,火上加柴一樣。搬弄是非的人的言語如同美食;深入人的臟腑。」

麥基恩博士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