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不少人擔驚受嚇,出現了各種身體及精神病徵,嚴重起來患上了精神障礙。由於疫情預防措施,特別是隔離政策,產生了很多社會心理壓力,增加了孤獨感覺。而且,家居工作及在家上課容易產生家人關係磨擦,又使生活顛倒起來,出現暴飲暴食、網上沉溺及失眠等現象。再由於不斷受到真與假的疫情負面消息轟炸,很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特別是焦慮與憂鬱。
根據在疫情期間各地的研究,發覺有些社會環境及個人因素,特別使人容易患上精神障礙。簡介如下:
(一) 男女有別:由於女性較男性多有人際關係需要,因疫情關係更加感覺苦悶。又由於女性較為感性及多情緒表達,故較易出現情緒波動及相關精神障礙(見B Etheridge 及 L Spantig,2020)。近月出現不少女士網上被情騙事件,可能也與這因素有關。
(二) 身心脆弱:假若本身早已有情緒障礙,便很容易在疫情下嚴重起來或出現復發,相較比沒有病歷的人為高(見 D Fancourt, A Steptoe及F Bu,2020)。同樣,假若本身有長期身體疾病,情緒低落會較為嚴重(見 P Frank 等人 2020)。
(三) 低下階層:低社會經濟身份及家庭收入人士,會比高社會位置的人,較容易出現焦慮憂鬱情況,而在隔離時期更感覺困難(見M Shevlin 等人 2020)。
(四) 失業人士:有分析指出失去工作影響收入,較容易使人感覺孤單及焦慮及生活壓力(見L Wright, A Steptoe 及D Fancourt , 2020)。不過,也有研究發現高教育及就業人士在疫情期間,精神壓力也不少(見M Pierce 等人 2020)。
(五) 子女負擔:有兩個研究指出有子女的成年人,在疫情間有較差的精神健康(M Pierce 等人2020;M Shevlin 等人2020)。
(六) 其他類別:英國有一研究發現學生較其他人,更多投訴孤獨感覺(見F Bu, A Steptoe 及D Fancourt,2020)。
(七) 種族關係:在英國的分析中,發現非白種人,特別是BAME 種族,即黑人(Black)、亞洲人(Asian)、少數族裔(Ethnic Minority),較容易患上新冠肺炎及死亡。而且他們也較其他族群更容易出現精神壓力(見C L Niedzwiedz 等人 2020)。
由此可見,每個人因各種先天及後天原因,對疫情的反應有所不同,因而出現情緒波動,甚至發病的機會,也有分別。故此應該是按每人特別情況及需要,而加以個人化的幫助及治療。這種助人心態,跟中國儒學中孔子「因人施教」的原則頗相似。其實聖經新約的保羅,也有類似的傳道方針;在哥林多前書9章20節:「對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了要得著猶太人;對律法以下的人,雖然我自己不在律法之下,還是作了律法以下的人,為了要得著律法以下的人。對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了沒有律法的人,…」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