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期貧富懸殊

計除稅福利轉移後數值 羅致光:港堅尼系數升12位

香港長期貧富懸殊,社會關注顯示收入不均的堅尼系數,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在網誌表示,應採用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數值,是較為公平方式計算。學者認為這類技術性問題由學者討論尚有意思,但一般人無興趣了解箇中分別,指疫下市民生活更難,促推更多實質措施援助基層。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027254/

*** 周永新教授回應 ***

對於貧富懸殊差距情況,大約10年前界定了貧窮線後,主要有兩個指標來量度,第一,根據市民收入由最低排列至最高,以數學方式來計算,數值由0至1,弧度愈接近1,代表收入分布最不平均,愈接近0就較為平均及理想。香港近10年來的堅尼系數大約是0.5並有向上升趨勢,雖然上升數值不算大,但一般而言,0.4為堅尼系數的警戒線,如超過則反映貧富差距出現問題。

除了這個計算方法,還有另一方法稱為「二次分配」。一般市民除個人收入外,還享有社會福利及社會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房屋、津助等等,若經過「二次分配」來計算堅尼系數,所得的數值便會顯示收入分布較為平均。其實現時香港政府用於社會福利及服務的款項約佔整體支出70%,局長認為用「二次分配」方法計算是較為公平。

關心貧窮情況的人士一般都會參考以上兩種計算方法,最主要看趨勢有否上升,而現時第一次分配是0.537, 趨勢是慢慢上升,即香港人收入分布愈來愈不平均。若使用「二次分配」量度,數值則相對減少,即表示政府用在社會福利的款項,能夠實際幫助中下階層人士,尤其近期的長者生活津貼,可實質幫助到70萬的長者;而在教育方面亦由九年免費教育增加至十二年。

從政府的角度看,當然會著重第二個量度方法,但香港的實際情況確實仍是收入差距嚴重,例如一般大學生起薪點二十年來沒有增加,50%在職人士的收入中位數仍然是萬五至萬八,二十年來沒多大變化,超過50%的在職人士收入不到二萬,這些情況在疫情期間更趨嚴重,市民明顯感到收入減少,甚至被迫停工沒有收入。政府應多了解及體諒市民的實際需要,特別在職低收入人士/家庭及兒童貧窮的需要,現時每四個兒童有一個是生活在貧窮線下,政府應針對性地推出更多適時措施,以解燃眉之急。

網上新聞圖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