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科學文獻已證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會帶給人類不單是身體的疾病,也對精神健康有負面的影響。無論是染病的人或其照顧者(特別是前線醫護人員),也包括被迫或自願社交隔離的人,都容易出現焦慮、憂鬱或壓力的綜合病徵。對於某些高危人士,例如患有長期慢性疾病、重性精神病的人,更容易出現精神障礙。
此外,這COVID-19疫情維持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大大改變了社會的運作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據專家估計,就算在疫情過後,這種「新常態」的生活及工作形式將會持續。
在2020年4月「世界經濟論壇」中,兩位專家Karen Rommelfanger 及Alvaro Fernandez Ibanez建議三種良好精神衛生習慣,去應付COVID-19期間及疫情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包括:
(一) 專注(focus):每天專心你可以做些甚麼東西,無論事情大小與否;找時間離開家庭及辦公室,到郊外漫步,欣賞大自然之餘也作些鬆弛的運動,並吸收陽光來製造增強抵抗力的維他命D。此外,可透過手機聯絡一下很久沒有接觸過的親友,並關心一下身邊的人,學習做人應有更大彈性及包容( 不等如認同)對方。
(二) 開發(explore):在疫情下嘗試尋找各類機會,讓自己能更有意義的與人聯繫、自我照顧、遙距學習、甚至培養靜觀及選用遠程醫療等,來幫助自己的精神健康。雖然科技不能奇蹟地幫助身心健康,但卻是可以被善用來促進美好的生活習慣。
(三) 加權(empower):對自己周邊的人,例如家人、親友、鄰居等,培養互相支持及一起合作,應付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困難。在美國的一個研究證明,最有效去阻慢COVID-19擴散的公共衛生訊息就是:自己及所有親友和其他市民,互相鼓勵,全心盡上本份及責任,以及提升抗疫能力,包括社交隔離、外出戴口罩、防疫注射等等。
聖經也有不少經文,鼓勵信徒互相合作與支持,去完成美好事工﹕「弟兄們,我們勸你們,要警戒遊手好閑的人,勉勵灰心喪氣的人,輔助軟弱無力的人,也要容忍所有的人。你們要注意,不管是誰都不要以惡報惡,卻要在彼此相處和對待眾人這方面,常常追求良善。」〈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4-15節〉「我們又應該彼此關心,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10章24節〉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