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本港教師已經歷了逾1年的網上授課,有團體早前透過調查發現,有八成老師仍在改善網上教學模式,包括增加網上的互動交流等。但調查亦發現在此新常態下,八成半老師認為學生比以往懶散,憂慮對學生健康造成影響及上網成癮。
對於改善基層學生的網上學習,最多老師認為需要改善他們上網課時的環境,其次是穩定的網絡及提供上網器材。另有七成及兩成老師認為要協助SEN學生維繫於網上學習的專注力,以及個別指導協助。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網上學習-老師認為學生上網課懶散-八成半憂上網成癮損健康-282584
*** 鄭建德校長回應 ***
學校教育新常態
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於全球爆發,至今已逾一年半。雖然各國應對疫情的策略不一,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隨之進入了新常態,學校生活也不例外。這一年多以來,我們經歷了停課,上網課,又恢復面授課……凡此種種,皆令原本穩定有序的校園生活變得混沌多變。究竟這個新常態對莘莘學子而言,是危,還是機?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下稱「聯席」)最近發表了一份網上問卷調查報告,問卷訪問老師進行網上教學一年後的感受。根據報章報導,近八成老師表示仍在改善網上教學的模式,亦有近四分三老師認為實體課的教學模式較佳,只有四分一人認為網課結合實體教學的模式較好。事實上,教育局在1998年發表《第一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至今已超過二十年。然而,無論是老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抑或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在這二十多年來的進展都相當緩慢。箇中原因十分複雜,難以用三言兩語說清楚。只是,一場世紀疫症來襲,加快了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步伐,令習慣循序漸進地應對變化的學校和老師彷彿要在一夜之間作出改變。這種劇變帶來的陣痛也不難想像。是以一年過去了,仍有八成老師認為須改善網上教學的模式,增加學生在網上互動交流。此外,世界各地的教育學者與專家都在探討新常態下學校教育的模樣。歸納所得,大抵就是:若學生可在家自行完成的任務,例如資料搜集、整理、分析等,老師就讓他們在家學習,務求在學生回校上課時能善用課堂時間進行分組討論、演示、評估等活動。

今天,大部分中小學仍然維持半天面授課堂,不少學生和家長都愛上了半天課的安排,認為這既能讓學生學習到知識技能,又有半天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而,這些學生和家長似乎只著眼於學校傳授知識、發展智育的功能(這是應試文化下的本能反應),卻忽視了學校於培養學生在德、體、群、美、靈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實上,經過長時間停課、上網課的日子,老師也發現學生因長時間缺乏正常的社交生活,缺少與同伴吃喝玩樂、抒發傾訴的機會,出現了情緒變化。「聯席」所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老師認為學生在上網課時的學習態度較以往懶散,超過七成老師擔心長時間進行網課會為學生帶來健康和上網成癮的問題。
學習本來就是一種群體活動,許多個人的潛能亦是在群體學習中併發出來的。筆者希望教育局在防疫與學生成長這兩項重要課題上取得平衡,在安全可控制的情況下,讓學校有限度恢復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讓莘莘學子得以健康成長。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