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首季,當COVID-19疫情開始在歐洲(包括英國)蔓延的時候,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提出了「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為抗疫措施的目標。根據英國《衛報》(2020年3月13日)Tony Yates 教授撰寫的專題分析,英國政府錯誤地倚賴了「助推理論」(nudge theory)來應付新冠病毒疫情。
「助推理論」是行為心理學的一種觀念,就是藉著一些「助推」(nudges)(即是強化了的間接建議)來改變個人或群體的選擇和行為。最吸引人的例子,就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機場男廁內,最先嘗試把一隻蒼蠅的標貼放在尿兜裡的去水位,結果成功地鼓勵(糾正)使用者更準確地把小便排(「射」)到尿兜內!
據報道,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助推部門」,為公共政策給予意見,故在COVID-19爆發時期,約翰遜及其政府採取了「助推專家」的建議(而不理會其他醫學專家的意見),只是要求英國人民做一些基本防禦措施,包括勤洗手、不要接觸面部、不與他人握手、患病則留在家中、若不斷咳嗽則自我隔離等。約翰遜的解釋是,假若嚴厲執行隔離政策,例如關閉學校及禁止大型運動比賽,則會容易導致「疫情疲勞」現象,即是民眾會對嚴厲措施厭倦,因而會千方百計去不遵守禁令。行為心理學認為,這種間接及強化較為輕鬆的防疫措施,乃是運用「推助理論」去改變群眾行為。
為了讓這政策能夠使人信服,約翰遜在發表時,科學顧問站在他的後面,讓觀眾更認為這種措施合乎科學。這手段可算得上是另一種「推助」。但可惜,流行病學上的研究,並不認為這種措施在當時能成功對抗疫情,結果英國在措施推行後,疫情真的大爆發起來,傳染率及患病大增,而死亡人數隨之激增,導致醫療系統險些崩潰;約翰遜本人也感染了COVID-19 ,需要留醫治療。終於,在疫情失控而疫苗接種未曾普及的時候,英國政府也實行了嚴厲隔離措施!
為此失效政策,Yates教授提出了以下一些質問:若這種推助專家的意見是對的,為何其他國家(包括歐洲其他國家)並沒有類似政策?若以不執行嚴厲措施去避免民眾出現防疫疲勞,又有哪些有效方法去防止病毒超級擴散?為何有信心這等鼓勵市民洗手等措施,肯定不會同樣地出現防疫疲勞?其實,「助推理論」的效用曾受到不少專家質疑,例如英國「國王基金」(The King’s Fund)的Tammy Boyce 認為這些助推方法,並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而且很難導致長期行為的改變;Mols 等人(2015年)的研究也指出,助推方法有時確實可用,但只能達成有限的持久效用。由此可見,「助推理論」的實際效果是好是壞,是需要配合其他因素的,故要小心求證,不能魯莽推行。
在信仰上,上主很多時也用一些「推助」,來鼓勵信徒實行一些較為正向及有意義的工作,例如在新約路加福音24章13-35節的記載:當耶穌被釘十字架及埋葬後,有兩個信徒憂愁地逃離耶路撒冷城。但他們在「以馬午斯」的路上行走時,耶穌出現在他們面前與他們同行。雖然他們認不出耶穌,卻因耶穌一路講解與祂有關的道理,因而茅塞頓開,終於在晚飯的時候確認了耶穌。於是他們自動作了另一決定,選擇第二天返回耶路撒冷,並以火熱的心把經歷告訴其他使徒,見證耶穌的復活!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