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COVID-19疫苗注射的「心理擁有權」策略

雖然新冠病毒疫苗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更表明COVID-19疫苗注射可以減少社區爆發及不幸患病後之嚴重身體傷害,並且能減少住院(特別是深切治療病室)及死亡的比率。但可惜,全世界有普及注射的國家多個月來各施軟硬之手法,仍然未達至滿意「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之百分比,變種的病毒更不斷出現。除了個人健康問題被醫生確定不宜接種之外,其實當中存有許多社會、心理及其他因素,才導致了這些被稱為「注射躊躇」(vaccine hesitancy)的情況。直至2021年六月為止,在那些有足夠疫苗注射的國家(包括有剩餘疫苗的美國),仍然有大概30%成年人不願意或未決定接受注射(見2021年7月3日Shelburne https://morningconsult.com/global-vaccine-tracking)。

當然,要移除這些疫苗注射之障礙,專家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社會心理方法,其中比較簡單的就是善用「提醒」(reminders),而這動作在健康飲食、運動及流感注射上已經證實有用。若能加入一些增強元素,效果應該會更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H Dai及她的團隊,進行了兩個連續性隨機控制的研究,看看這類「行為干預」會否提升疫苗接種比率,這研究文章發表在著名的《自然》期刊上(2021年8月2日網上刊登)。當超過90,000參加者接到政府通知,說他們可以前往疫苗注射後的第二天,當中25%人會特別收到一段文字提醒的信息,內容包括:「疫苗現在為你(for you)準備好了。」「請你前往領取(claim) 。」結果發現,這批人的接種率比沒收到這信息的人,在統計上有明顯分別,即增加了6.07%,比對沒收到的3.57%。在第八天的時候,當中六份一人會再收到另一提醒訊息,結果仍有額外作用,特別是對那些尚未決定接種的人。研究人員發現,第一個訊息能夠使接收者更感覺對疫苗注射有「心理擁有權」(Psychological Ownership),因而提升前往接種的比率。他們跟進再發現,注射了第一劑疫苗的人,九成會接受第二劑!雖然對照組別兩個月後的比率會逐漸拉近,但實驗組別能夠較早一些前往注射,對疫情控制也是非常重要。

此外,有部分研究組市民也會特別收到一段針對「疫苗躊躇/誤解」的教育錄影片段,包括對COVID-19的最新資料及疫苗效用,但這似乎沒有額外好處。表面上,今次研究的對象以美國年長白種人為主,但仔細分析發現在其他膚色人民當中,結果也是差不多。當然,作者承認也有其他因素需注意,特別是要有足夠和配套便捷完善的接種中心,以方便普羅市民前往接種。這研究也說明,有關疫苗接種的科學知識,雖然能提升合資格市民對注射疫苗的「興趣」(interests),但卻未能增加他們前往注射的「意圖」(intentions)。

因此提升大眾對注射疫苗的「心理擁有權」的提醒訊息,更能增加他們前往接種。這種提醒訊息的少少動作去提升果效,在心理學上屬於一種「行為輕推」(behavioral nudges)方法。故此,若要使推行措施更能成功,行為心理學上的原則及方法,應加以考慮!

聖經對信徒有很多「提醒」的同時,也警誡信徒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新約彼得後書1章5-8節如此說:「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多多努力:有了信心,又要增添美德;有了美德,又要增添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增添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增添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增添敬虔;有了敬虔,又要增添弟兄的愛;有了弟兄的愛,還要增添神聖的愛。」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