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定下的「世界精神健康日」。可惜,在2021年的世界健康日,全球死於COVID-19感染及其後遺症的人已超過一百萬。不過,除了這種嚴重傳染病大流行(pandemic)之外,其他非傳染性的疾病在同時期也爆發起來,包括精神疾病。當超過一種疾病一起爆發的時候,醫學上稱之為「併發性流行病」(syndemic)或「協同性流行病」(synergistic epidemic)(見Singer及Clair 2003),例如當愛滋病流行時,病患者會較容易感染肺癆病;又如在泡疹病毒爆發期間,因性行為受感染的人也較容易患上愛滋病,其中原因相當複雜,可以是第一種病直接導致第二種病出現,也可以是間接影響身體機能(例如免疫系統)使人容易感染第二種病。一個病人假若同時患上兩種疾病,病情一般會較為嚴重,而對治療的反應也會差一點,因而死亡率會較高。此外,也有人認為假若流行病帶來「社會疾病」,例如經濟崩潰甚至政治危機,也可稱為「併發性流行病」,但此想法似乎有濫用這專有名詞之嫌。
不少醫學研究指出,在COVID-19爆發的地方,當地的精神疾病發病率也顯著增加,特別是焦慮症、憂鬱症及與壓力有關的精神障礙,形成另一種流行疾病。這併發原因有多種因素,包括﹕
(一) 市民擔心感染COVID-19,或不幸因病被禁錮在家或在醫院,不能工作而出現經濟困難。
(二) 假若在家工作或上課,卻因家庭瑣事或同時要照顧家人而不能專心,因此感覺有沉重壓力。
(三) 困在家中感覺沉悶,睡眠作息時間顛倒,因而出現酗酒及濫用藥物情況。
(四) 整天留守家中,容易與家人起爭執,繼而情緒出現波動。
(五) 若有家人因染上疫症而死亡,哀傷及憂鬱情緒自然遞增。
倘若本身早已患上精神障礙的人,在這時候的病情更趨嚴重或會復發。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夏天,作出的一個全球130國家的調查(見世衛10月5日的新聞發放),有以下發現:
(一) 超過60%國家的精神健康服務因疫情而中斷,受影響的有脆弱的群組,包括兒童及青少年、長者、產前及產後的婦女。
(二) 有67%的輔導及心理治療、65%緊急減少傷害(例如自殺),以及45%毒癮治療中心等服務受到干擾。
(三) 超過三份一緊急醫療服務(包括癲癎症發作、嚴重藥癮發作及因身體疾病導致譫妄病)被迫中斷。
(四) 有30%精神疾病、腦神經疾病及藥物濫用的病人投訴未能及時接觸服務單位。
(五) 超過四份三的人投訴學校及工作間的心理健康服務受到部分中斷。
雖然在COVID-19疫情下,遙控醫療及網上診斷有助減低精神疾病爆發,但中低收入國家在這方面卻是非常缺乏。此外,縱使知道社會心理支援可以減輕COVID-19帶來的精神創傷,但貧窮的國家卻缺少資源(金錢及人手)去提供這方面的服務。甚至在有些時候,某些地方的經濟因疫情而受重挫,原本用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資源結果也被逼削減,引致精神病更為流行。
由此可見,一波疫情有機會帶來另一波疾病的爆發,可以是自然及人為,或是生理及心理,甚至雙向互為影響。因此,我們需留意的同時,也要及早預防及盡快處理,否則很容易導致醫療服務超出負荷,甚或嚴重至引發社會動亂。
聖經的多處經文也有提及疫症,其中描寫得最嚴重的應該是埃及遭遇的「十災」。這十種災害(記載在舊約出埃及記7-11章)的爆發是一個緊連一個,表面上看似獨立事件,但也有人認為是互相關連,如在第一災的「河水變血」,有解釋是因河水中藻類過度繁殖,導致「紅潮」(血的顏色),而藻類產生的毒素使水的氧氣缺失,故令水中魚類缺氧而死;繼而更令青蛙的卵子沒有被魚類吃掉而大量長成,結果數目氾濫造成「蛙災」;河水因此不宜棲息,大量青蛙被迫移居甚至死在陸地上,大量的魚類及青蛙屍體成堆,遍地腥臭;再而是「蝨災」、「蠅災」、「蝗災」…嚴重影響牲畜和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其他災害瘟疫也陸續產生。…最後,心腸剛硬的埃及王終於讓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若真有這樣的關連,「十災」算得上是「併發症流行病」了!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