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長者屬於高危一族,源於他們身體免疫系統可能抵受不住病毒入侵,並且因感染引致病情惡化及死亡的機會也會增加。但另一方面看,疫情引發出來的各種措施及市民反應,對長者們來說也是壓力,例如未能及時搶購到口罩、廁紙或日用品,從而產生焦慮。此外,社交距離的措施,間接導致他們整天甚至超過一星期困在家中,不能與至愛(非同住)親友相見,感覺非常孤單寂寞,對於獨居的長者影響更甚。假若因病進入醫院,很多時連至親的家人也不能探望,心情自然不好,間接影響身體復原。又或倚靠福利機構提供上門服務,包括物理治療、提供家居服務和飯食等,往往因疫情嚴峻而被迫停止,更加深他們無助及無望之感,易產生憂鬱甚至自殺的念頭。
根據香港的「長者安居協會」2020年的報告,疫情下長者需要情緒支援比過去一年增加了52%,而被評估有自殺風險的增加了36%。此報告也提及長者因家庭問題求助增加了8%,部分原因是疫情使家人不能外出工作,留在家中而增加了爭執磨擦機會。另外根據一份在基層醫療診所的長者群組調查報告(見Wong 等人2020年11月份《英國全科醫學雜誌》),在近乎600名超過六十歲的參與者中發現,COVID-19疫情明顯增加了他們的孤單感,更出現焦慮及失眠。在深入分析後,他們更發現女性、獨居及有超過四種慢性疾病的長者最受影響。
至於在社區中,長者因COVID-19疫情而增加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焦慮症、憂鬱症及與創傷/壓力有關的精神障礙,這情況與其他年齡群組相似。但有發現(Vahia等人2020 年十一月《美國醫學會雜誌》324期)在高收入的國家中,長者出現這等精神疾病的機會比較少一些,原因在這些富裕國家中,長者可能得到更佳照顧及先進器材(包括醫療、康復及通訊)輔助,故容易適應疫情帶來的惡劣環境。但Vahia 等人在文章中提出一個頗特別的解釋,就是不少長者的「智慧」(wisdom)比年輕的人高,而這種「智慧」,包括關懷心及同理心、情緒管理、自我反省能力,以及在不明確及各種意見中作出抉擇、利用社交媒體尋求答案及靈性修為,都是對付孤單的最佳妙方。不過,他們也承認,有很多年長的人缺乏這些物質和社交資源,又或是健康及認知能力衰退,因而應付不了COVID-19帶來的各種壓力。文章建議,對這些有困難的人,要特別提供合適的幫助,包括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更要善用科技支援及社交聯繫服務。
聖經相當尊重家裡的長者,在箴言16章31節:「白髪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路上,必能得著。」上主更對年長的人,給予肯定及安慰說話:「直到你們年老,我還是一樣;直到你們髪白,我仍然懷抱你。」〈以賽亞書46章4節〉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