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孤單感覺

COVID-19疫情下,全球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封城及社交隔離政策,很多人因此感覺孤單,因而產生焦慮與煩躁,這在近日不少國家出現的抗議遊行活動可見一斑。有研究指出,孤單感在年輕人、無業者及單親父母中更為明顯;另外一類就是在疫情之下深受影響但不會(不能)抗議的院舍長者,以及躺在醫院的病人,他們往往因為親友不能探望(垂危情況例外)而倍感孤單。

在2021年2月份「國際精神藥物學學院」(CINP)的網上年會中,美國賓州大學的Maria Oquendo教授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她發現,在疫情之下的青少年若感覺孤單,大腦的結構與生化物質會有所改變,例如海馬體的容量、身體的「單胺」及荷爾蒙水平等,以及認知功能,包括專注力、執行能力出現弱化,影響了精神健康,特別是憂鬱症。這等變化跟老人家因至親家人離世,感覺孤單而出現哀傷情況相似。由於這樣,孤單而憂傷的人對環境變遷會特別容易感覺威脅,因而出現焦慮、敵意及攻擊感覺。

在未有疫情之前,全球也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孤獨感覺。根據研究,無論在美國、歐洲及中國,自己感覺孤單的情形與年齡增加成比例,超過65歲的人之中約20%有這種感覺,這可能源於人口流動及科技發展等影響,使人際之間的關係容易疏離。在科研方面,也有研究指,社交隔離會影響大腦神經網絡中的生化物質,特別是血清素,例如非常有社交性的「斑馬魚」被分隔後,大腦的血清素會明顯減少;在雌性「倉鼠」的實驗中,社交隔離干擾了血清素及催產素的水平,導致有攻擊性的行為;若把產後的老鼠與小鼠隔開,同樣會有強烈的攻擊性。因此,政府要實行防疫措施的同時,應該同時注意社交隔離對民眾的身心影響,以減少出現負面情緒反應或破壞性攻擊行為。

針對孤單這個問題,是可以推動一些補救措施,例如善用網上社交媒體與親友密切交談來保持人際關係。另外,也可以鼓勵同學及朋友之間成立網上興趣小組,或一起參與網上課堂,讓大家更互相了解及合作。倘若被困在家中,最好安排分配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包括運動及整理家務,甚至是網上的健康遊戲。當然,若出現焦慮、憂鬱或情緒失控,可考慮網上輔導甚至心理治療服務。

從另一角度看,宗教活動也可以減少孤單的感覺,而信仰也能安撫孤單的心。聖經有很多章節可以激勵孤單的人,如在舊約申命記31章6節:「你們要堅強勇敢;不要害怕,也不要因他們畏懼,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與你同去;他決不撇下你,也不離棄你。」新約約翰福音14章18節:「我不會撇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裡來。」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