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Generation Zers)在目前是指中學生以上的青年人,包括大專同學及初級的專業人士。在COVID-19疫情期間,美國著名的McKinsey & Co. 之一連串的調查訪問(Eric Cole 等人2022年一月14日)發現,這「Z世代」的人比起其他世代,前景最不樂觀,並在情緒及社交上有較低的良好感覺,例如有四份一人感覺情緒不安,比「X世代」的人高出一倍,更比「50年代」出生的人高三倍。此外,又發現在2019-2020年間,這世代的人,在思想、計劃及嘗試自殺方面,也比其他世代高出兩至三倍!在這「Z世代」的人中,超過一半有兩個或以上的社會需要,包括收入、工作、教育、食物、房屋、交通、社會支援及安全等;這些需要與「行為健康」(特別是精神健康)有密切關係,即是需要愈大健康愈差。
另外,「Z世代」的年輕人還有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不願意尋求醫藥幫助,這也許與下列因素有關:尚在成長階段、與醫療系統本身缺乏關連、經濟上負擔不起,以及對精神疾病的標籤擔憂。他們認為很難控制自己的生命,故比較不注重個人健康;倘若真的出現身心問題,他們主要在社交媒體上尋求幫助,必要時才到急症室求醫;或許在這些情況下接受治療,他們對服務的滿意程度也大大減少了。難怪美國醫療總監Vivek Murthy在2021年12月7日發出了一個聲明,要關注因COVID-19疫情激起的「青年精神健康危機」。
為了幫助這一族的未來社會棟樑,Cole 等人提議以下六點:
(一) 增強掃碼及遙距健康服務;
(二) 強化社區對行為健康危機的反應;
(三) 在「Z世代」的生活、工作或學校環境下,滿足他們的社會需要;
(四) 推介精神健康教育;
(五) 投資與身體健康相同的資源於行為健康方面;
(六) 支援全人健康(包括行為、生理及社交)之發展。
聖經對青年人相當看重,因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支柱:「願我們的兒子,在幼年時都像旺盛的樹木;願我們的女兒如同殿四角的柱子,為建造殿而鑿成的。」〈詩篇144﹕12〉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