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肆虐及嚴厲隔離政策影響下,很多人感覺無奈、苦悶及情緒低落。正向心理學大師「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一個專有名詞「學習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個人,經過多次嘗試克服壓力而沒有結果後,停止再逃避刺激,並無助及無奈地接受現實的心理反應,而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憂鬱症。在COVID-19疫情之中,確實有不少人出現了這種現象。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在疫情下非常積極,適應得很好。有分析指,他們與親友在COVID-19侵襲之時,與家人更加團結起來,亦和親友更多聯繫,超越了實質時空的限制;他們的待人心態也會愈趨正面,對人更加仁慈及處事存感謝的心,非常正向。在工作上,雖有社交距離或在家居工作,但他們似乎更能體會工作的意向,體諒同事的需要及鼓勵大家一起作決定。根據美國研究韌力的專家Amit Sood 醫生,在McKinsey & Co. 2021年12月7日的一次訪問,他認為培養出這種韌力是「學習性健康」(learned healthiness)的過程,而這種心態,可以預防COVID-19帶來的不良影響,能令一個人不但能夠抵受疫情帶來的壓力,也可以減少燒盡的機會;並且在疫情過後,會鍛煉得更為健康及強壯,更有快樂的感覺。不過,他也建議僱主應該推行一些方法,來幫助僱員提升這種正面心理,包括給他們更多的支援,例如多些自由時間,及提供照顧子女的服務、保險及心理輔導等。
新約聖經的「保羅」,他一生遭遇了很多嚴峻的壓力,但他靠著上主能夠變得更為剛強:「因此,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艱難、迫害、困苦為喜樂,因為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10〉
註:韌力(resilience)或稱「心理彈性」,是指一個人在遭遇困境或情感上遇到壓力時,能保持冷靜,並以積極態度應對危機,終於成功擺脫煩惱的正面心理,回復到逆境前的健康狀態。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