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COVID-19轉為機遇

中國人「危機」兩個字,經常被引用為「化危為機」,相當有意思。COVID-19對全世界來說是一個危難,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因此帶來了很多巨大的改變。其中比較嚴重的害處,包括染病後龐大人數傷亡、商業停頓及僱員失業、學業停頓及醫療制度崩潰等等。不過,當中有些卻因疫情而有轉變成為一些機遇,讓社會更能抵禦壓力甚至有效持續地發展下去,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加速數據應用:一般人都不喜歡急劇轉變,就算有最新的科技發明,往往也要一段長時間才能適應。但今次新冠疫情急切地應用了資訊科技追蹤病情,及時減低傳播。此外,由於家居隔離,利用網上工作及教學,讓人對電子傳媒工具由生疏演變成純熟。

(二)科研突破傳統:研發一劑新藥或疫苗,以往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推出市場。但由於新冠病毒爆發,針對病毒的疫苗及治療藥物,竟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研發成功,得到管理當局批准特快應用,且確實有效(尚未證實有害)。相信日後有更多藥物,包括創新治療方法(例如mRNA),會更快出現。

(三)工作效率提升:COVID-19疫情控制了人民活動空間,卻證明了許多事情無需「面對面」解決,更沒必要「穿州過省和飛越海洋」去處理。很多商業活動可以跨越區域和時間來處理,更能省卻決策人員不少時間及公費。

(四)改良營運策略:為要適應疫情的措施,不少企業靈活地改變了運作,例如餐廳以外賣取代堂食、物流送貨取代了當面選購、家居娛樂代替外出享受,品牌質素及信譽比外表更吸引和更受顧客歡迎。

(五)、提升工作能力:為了適應轉變,傳統的工序及模式提早走向式微,迫使僱員作工作崗位調動、提升技巧及學習新技能,才能滿足客戶需要。但可惜的是,這種改變卻淘汰了不能緊貼的老弱傷殘僱員。

(六)人際關係改變:由於社交隔離被困在家中,家人相處時間相對增加,也有比較多時間可以與親友聯繫。若能以愛心互相支持,應該可以培養更佳的親子及夫妻關係。但長時間見面相對,難免會產生矛盾及爭執,若不及時處理,便會出現家庭破裂甚至家暴。

(七)關注心靈健康:嚴峻的疫情帶來了不少健康問題,病毒傳播力非常迅速,雖然恪守嚴謹防疫措施,也增強了環境衛生,但仍難有絕對「不受影響」的把握。反過來,由於疫情延續了一段長時間,令大家身心靈感覺疲累;加上染疫後生或死的危機不肯定性,令不少人開始追求心理及靈性需要,人生目標及生活態度因而有了徹底的改變。

危機出現,有時確是避無可避,與其消極忍受,不如積極面對,把危險化為機遇。在此情此境,正向的身心靈健康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新約聖經羅馬書8章28節:「我們知道,為了愛神的人,就是按他旨意蒙照的人的益處,萬事都一同效力。」

在這危機時刻,值得深思﹕著名的「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這禱文是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所作,其中有不同的中文譯本,以下是台灣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洪蘭」所翻譯的:「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甚麼是可以改變的,甚麼事不可以改變的。」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