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證明,在危機時期,有很多人會轉向宗教以尋求指引及心靈方面的慰藉。同樣,在新冠病毒爆發期間,有不少研究發現類似的情況,例如Jeanet Bentzen (2020)發表研究,分析了95個國家的人用「谷歌」搜尋有關祈禱的數目,達致最高紀錄,而這種數字增加是不論收入、安全感或公平感有沒有差異。作者認為,世界人口除了在那10%最沒有宗教薰陶的國家外,都超過一半曾經祈求病毒疫情結束。這增加數目的原因,並不是疫情導致教堂不能聚會的代替品,而是真的有對宗教渴求。Alexander Paul Isiko (2020)分析了非洲烏干達的三個主要宗教:基督教、回教及非洲傳統信仰,證實疫症爆發挑戰科學及人類智慧,因而是思考「超然生命」(transcendent life)的機會。由於感覺驚恐、害怕,以及疫情帶來的不肯定性,人類會走近宗教,對不能理解的問題尋找屬靈答案。此外,信仰可以給予盼望與信心,令人安心面對疫情,是科學家及政治家不能提供的。研究更發現,宗教概念可以輔助科學更有效去應對疫情帶來的社會挑戰。Steyn及Wepener(2020)發覺,「荷蘭改革宗」教會的傳道人,鼓勵信徒用信心及分辨能力,去體會神聖上主是安慰及盼望。他們會經常在講道中用以下的字句:「上主在附近出現、祂大有能力、祂勝過死亡、祂創造及給予生命氣息、祂的愛大過死亡、祂是管控一切。」但雖然如此,仍然有不少信徒因自己或至親不幸染上疫症,懷疑上主的慈愛,放棄了信仰。當然,因疫情的社交隔離政策,不少教徒不能參與聚會,漸漸與教會疏離了,即使隔離措施放寬後也再不在參加教會活動。在西方國家,教友人數早已不斷減少,COVID-19令這種趨勢在主流教會中更加明顯及惡化。根據《教會的狀況2020》資料,美國在今次疫情下,離開教會的基督徒高達32%(見barna.com/research/ 2020年7月8日)。
但另一方面,宗教活動往往也是COVID-19傳播的媒介,正如韓國的「新天地教會」,是早期韓國疫情爆發的源頭,因有教友從中國武漢地區回到南韓,在短短五日內由一人感染至300人。此外,在荷蘭的傳統「聖經地區」(Bible belt),患有COVID-19而需要入院的人數,統計上明顯超過其他地區(Vermeer 及Kregting 2020)。由此可見,宗教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特別是在危機(包括瘟疫)爆發的以後。信仰帶來心境安慰,間接也可以幫助身體健康一些。但在疫情期間,宗教活動不能凌駕於防疫措施之上,否則會導致疫情失控,至終也會對教會帶來不便,影響傳教事工。
從神學角度而言,信仰確實可以帶來心裡平安,但卻不等於逢凶化吉、百毒不侵、不藥而癒。聖經新約腓立比書4章6-7節:「應當毫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帶着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這樣, 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