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溫水煮蛙綜合症

溫水煮蛙推與病毒共存

特區政府4項原本的防疫措施在不驚動立法會下被取消,顯示港府把「與病毒共存」做成「米已成炊」的既成事實, 香港市民都無奈地只能默默忍受,而且漸漸變得麻木,在「天天講」的催眠下,百姓已不知不覺地被「溫水煮蛙」而半推半就、迷迷糊糊、習以為常地「與病毒共存」。

資料來源: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要聞港聞/odn-20220316-0316_00184_008/不平則鳴:溫水煮蛙推與病毒共存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COVID-19—溫水煮蛙綜合症

2007-2009年美國「雷曼兄弟」事件導致全球經濟出現信貸危機,不少人都歸咎於美國之房屋泡沫爆破。而在早前,美國經濟已出現了負面因素及危機跡象,只是大部分人卻不以為然,直至股票「斷崖式」下滑才恍然大悟。對於這個社會現象,有心理學家用「溫水煮蛙綜合症」(Boiling frog syndrome) 來作了一些解釋。

「溫水煮蛙」是一個傳說故事,就是把一隻青蛙放進一鍋熱水裡,它會奮力跳出來逃生;但假若放進一鍋冷水中,然後慢慢把水加熱,直至沸點,青蛙便會在不知不覺之中被煮熟。原因何在?因為當冷水漸漸加熱時,青蛙會嘗試去適應,甚至相信水溫也會變回正常。但是,當水溫升至不能忍受熱度時,青蛙再沒有能力跳出熱鍋,最後慘被煮熟。

雖然這個說法並不符合科學實證,青蛙一般在水溫相當熱的時候便會跳離熱鍋,除非沒有逃生之路,但這故事確實指出很多反思之處,就是當我們在舒適環境(溫水)中習以為常,對漸漸惡劣起來的環境全不察覺,亦毫無戒心,直接危機(滾水)爆發才恍然大悟,那時已是為時已晚,覆水難收了!

心理學家亦有一些認知上的理論,來解釋這種「後知後覺」的情況:

(1)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由於事實不一定按照線性推論漸進式發展,因而出現錯誤估計,沒有考慮大變化的可能。

(2)葡蔔正常(Creeping normality):漸漸改變會被視為正常,駱駝漸漸霸佔主人的帳幕之故事便是最佳例子。

(3)連鎖悖論(Sorites paradox): 因模糊的預測而產生意外的結果。假若把一堆沙的沙粒逐粒逐粒拿走,似乎沒甚麼影響,但不斷重複之下,沙堆最終會在某關鍵時刻消失。

這比喻亦可應用在其他社會現象,例如最近有人藉此形容新冠病毒變種株Omicron的疫情爆發情況。當患病人數以個位數出現時,政府以為可用一般方式應付,無需嚴厲收緊防控措施,但Omicron病毒傳播迅速,短時間內的染疫人數以幾何式的倍數上升,全城的疫情爆發至不可收拾,導致大量人命傷亡之時,政府及防疫人員便後悔莫及了。

聖經也有類似溫水煮蛙的教訓,就是提醒信徒,務必小心世界各種的引誘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把純潔的心靈擄掠。在新約約翰一書2章15-16節:「不要愛世界和世上的東西。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原來世上的一切,就是肉體的私慾,眼目的私慾和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出於父,而是從世界來的。」

麥基恩醫生

網絡新聞圖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