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香港開阜初期,人口只有約7,000人。時至今日(直至2021年年底),香港人口初步統計數字已有740.31萬人,人口增加了超過一千倍。可以想像水資源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隨著年代的轉變,用水需求日益增多。香港開埠前後,香港人用水都是倚靠天然水源,例如溪澗、河塘、地下水水井等。到1851年,港英政府動用公帑在市區挖掘5口水井,一般視之為香港公共供水歷史的開始。
為配合人口迅速增長,香港政府必須開發水資源。在十九、二十世紀,陸續興建多個大型儲水庫。香港第一個水塘是於1863年在薄扶林山谷興建而成的,現時全港共有17個水塘(灌溉水塘除外),總容量可達5.86億立方米,但是只能足以維持約四、五個月供給香港城市用水。
說到水塘,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在海中興建的萬宜水庫。可是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大型水庫卻是船灣淡水湖。由於欠缺土地興建新的大型水塘,從規劃及投資角度來說,當年是一個大突破。政府在1959年開始構思,工程於1961年展開,1968年完成。可是,年長一輩的香港人都不會忘記1963年香港大旱,市民經歷了四天供水四小時的慘痛經驗,當時船灣淡水湖仍在建築當中。這年港英政府需要尋求中國政府協助供水,以解決燃眉之急,也促成了往後與廣東當局安排的東江水輸港,大大舒緩港府供水問題的困擾。
東江是本港主要的供水來源,東江水自1965年起輸送到香港。現時本港有約七至八成水是輸入的東江水,只有大約兩成是由本地集水區收集的。東深香港供水系統現時的設計能為香港提供每年多達11億立方米的供水量。雖然東江水穩定了香港食水供應,隨著廣東深圳一帶的發展,氣候暖化的影響,東江水的供應仍有一定程度的潛在壓力和隱憂。香港必須要有良好的水資源管理。
「他裂開磐石,水就湧出;在乾旱之處,水流成河。」(詩篇第一零五章41節)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