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在不少戰爭中,有些士兵受不住各種壓力,因而逃離戰場,成為「逃兵」(army deserters)。這情況與擅離職守(absent without leave)有些不同,雖然兩者都是在工作中失去聯絡,不見影蹤,但是逃兵有動機一去不回及放棄軍中職責。一般來說,軍隊對這類人非常緊張,一旦尋獲或捕捉,便會軍法處理,判處嚴刑,包括死刑。予以這般嚴厲的懲罰,原因是軍隊需要士兵絕對服從,以及避免他人仿效,影響軍心及戰爭結果。
為何這些士兵會逃離軍營或戰場呢?首先,大部分人並不是反對戰爭而作逃兵,否則他們(例如有些反戰的宗教信徒)也不會參軍,或會在訓練期間逃走。根據Tia Ghose在2014年6月11日在美國NBC新聞網頁的一篇報道指出,逃離崗位的美軍主要由於很複雜的個人原因,包括經濟危機、家庭糾紛、不適應軍隊生活。其實當中有相當多人出現了精神問題,只不過未被發覺而已。常見的精神問題,包括適應精神障礙、焦慮症、憂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屬隨時可以治療及痊癒。可惜即使在軍事法庭,控辯雙方甚至法官也忽略了這方面的原因,甚少要求對逃兵作出強制性的精神醫學報告。因而作出嚴厲的裁決,對患病者更是雪上加霜,令精神疾病更嚴重。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大部分英美逃兵都是在前線打仗的軍人,而且是參戰不久的新丁。他們大多因為受到炸彈轟炸的驚嚇、槍林彈雨下同伴傷亡、加上睡眠不足及缺水缺糧、救援人員和物資缺乏等,而導致精神崩潰,在驚恐之下逃跑(Charles Glass,2013,The Deserters:A Hidden History of WWII)。
聖經中也有描寫逃兵,但不屬於軍隊,而是屬於宗教隊伍;其中一位就是底馬,本是使徒保羅的佈道隊成員。提摩太後書第四章10節:「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離棄我去了帖撒羅尼迦」,因為這樣,保羅認為人手不足,要求他的徒弟提摩太盡早到他那裡。另一位在中途離開保羅的人便是約翰(又名「馬可」),他本是保羅及巴拿巴的助手。在使徒行傳第十三章13節:「保羅和同伴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迦,約翰卻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了。」因此,保羅日後不肯再帶他參與另一次宣教旅程。但是巴拿巴仍然接納他(徒十五37-39),而馬可終於為教會作了大事,包括撰寫了《馬可福音》。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