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對雙方為了結束未分勝負的戰爭,很多時會舉行「軍事談判」(war negotiation)去解決相關的問題。雙方通常依據自己的優勢爭取談判籌碼,有時候會容許第三方加入,作為是次談判的調解員,必要時也可能要求雙方尊重的權威組織(例如聯合國、國際法庭等)作合理的裁決。
可惜有些時候,某一方面(甚至雙方面)並沒有誠意會談,只是希望藉著談判來拖延時間,或者在假裝,好讓外界以為己方有意求和。此外,更有人藉著談判桌上的討論,去打探對方的弱點和死穴,以及其真正的戰鬥力量與戰爭策略,從而尋找應付對策。即使雙方都有誠意談判,參與談判的人必須有足夠權力及談判技巧;最好明白雙方的強弱及需要,需要時作出適當的讓步,方能完成任務。否則,會弄巧反拙,導致談判破裂或變成僵局;令戰爭持續,又或者轉趨嚴重。
中國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一些談判高手(「說客」),憑著其個人才智和能言善辯的本領,不單使雙方停止戰爭,甚至化敵為友。最受人欣賞是「春秋時期」的「燭之武退奏師」的故事。當時,鄭國遭晉國攻打,秦國因與晉國結盟,也率兵協助。在危急期間,鄭國派遣「燭之武」游說秦王,解釋若秦國長途跋涉進攻鄭國實在勞民傷財;而晉國吞併了鄭國之後,便會強大到可以對付秦國。假若秦國能夠與鄭國結盟,鄭國反而可以助秦國牽制晉國,保持優勢。結果秦王退兵,鄭國得保。此外,戰國時期的說客蘇秦與張儀推出「合縱」與「連環」政策,也是非常著名的。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法律學院在有關衝突談判技巧課程的介紹中提及,若某方面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力及權利,或者表達極度憤怒和受屈辱的感覺,往往會破壞調解的氣氛,負面地影響和談的結果。另一方面,若要增加談判成功的機會率,則要嘗試以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討論對方的觀感、找機會破解對方的誤解及給對方留有面子(Roger Fisher., William Ury., 1981, Geeting to Yes)。
聖經也有記載戰事談判,有成功,也有失敗例子。最成功可算是作和談員的亞比該(拿八的妻子)。當大衛打算攻佔拿八家及其園莊的時候,亞比該主動出來道歉,成功游說大衛收兵(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五章)。至於失敗的談判例子,要算士師記第十二章記載的以色列人與亞捫人之戰。以色列的士師耶弗他派人去談判,企圖阻止敵方進攻;但是敵方並不理會,終於開戰。上主幫助以色列人,結果打敗了亞捫人。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