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家者精神健康的需要說起

晴報新聞圖片

37%受訪無家者情緒不穩 社協倡加強關注支援 增精神科醫護人手    

去年《審計報告》提到本港露宿者於近10年間增逾倍至1,564人,社區組織協會去年研究發現,近4成無家者情緒不穩,當中只約24%有接受精神科覆診,原因包括首次預約診症輪候時間長、難以承擔交通費、跟進個案人手不足等,促政府加強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需要,包括增加精神科醫護人手。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464894/

*** 譚日新博士回應 ***

從無家者精神健康的需要說起

在202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在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了11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當中講述一班於香港貧民區天橋底下聚居的露宿者怎樣被社會邊緣化,他們因城市再發展而長期遭到掃蕩清場的故事,電影播出後引起社會不少反響,亦令不少人關注香港露宿者的需要。本文嘗試探討香港無家者的處境,會從他們精神健康方面的需要說起。

無家者患精神病的概況

2022 年 11 月審計署報告指出, 巳登記社署的露宿者人數在過去 9 年增加了 2.6 倍, 由 2013年的595人增至2022年的1564人;而2021年中文大學聯同七間無家者服務機構完成《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 發現有 41.3%無家者感到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 但當中只有 22.7%有精神科覆診, 至2022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的《無家者健康及醫療需要研究》顯示, 受訪無家者中有 37.1%感到情緒不穩, 而受訪者只有 24%接受精神科覆診。以上資料顯示, 無家者人口明顯有所增長, 近四成無家者情緒不穩, 而當中僅有約兩成接受精神科治療, 沒有接受治療的精神困擾必定會增加他們重回正常生活的困難。

無家者和精神疾病有什麼聯繫?

不少人問,到底是因為一個人無家引致有精神病?還是一個人因為有精神病引致無家。不少研究指出,無家可歸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聯繫是一種複雜的雙向關係。

研究顯示,無家可歸可視為創傷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可想像,當一個人長期住在惡劣的環境,因缺乏基本生活需要及與家人沒有正常的聯繫,會經常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和壓力,包括睡眠不足、飢餓、寒冷、社交孤立及暴力威脅等,這種種可引致精神壓力過大而得不到紓解,容易引發情緒精神問題。

另一方面,精神健康問題也可能成為無家可歸的風險因素,例如嚴重的抑鬱症、精神病、成癮或輕度認知障礙等,可導致個人失去工作和住所,進而變得無家可歸。亦有些精神病患者因缺乏家人照顧或與家人關係惡劣,令他們寧願選擇離家作無家者的生活。

而精神疾病和無家可歸的結合還可能導致其他因素,例如酗酒、吸毒及暴力等,亦可增加精神健康與無家可歸之間的聯繫。總的來說,無家可歸和精神健康之間有很大的相互關係,在幫助無家者時,需要綜合考慮和應對。

盡快「上屋」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般相信,無家者很多的問題可以透過「住屋」而得到解決。事實上,假如我們只是貿貿然將無家者,特別是一些已作無家者多年的人士,把他們從熟悉的社群「街友」中抽離出來,把他們獨自安排「上樓」,會令一些無家者感到很孤單和難適應,因他們大多也沒有再和家人聯繫了,故街友是他們唯一的群體。故此,我們必須要考慮這一點,在有需要時要幫助無家者重建與家人、朋友及社群等的關係,才可幫助他們在上樓後能重新適應獨自居住的生活,否則他們當中有一些會選擇「再露宿」的可能。

在HK01《「無家者」是社會一份子 應享有「自己人」待遇》一文中,從事關顧無家者工作多年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甚至進一步指出,無家者不一定要「上樓」,關鍵是建立對自己的信念。對於一些無家者上樓後「再露宿」,吳衛東指出,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有些無家者可能因曾有案底、吸過毒,不容易結交新朋友。因此,他們與其獨自面對冷冰冰的四壁,情願回到原本的地方再露宿,起碼有些已建立關係的街友。另外,吳衛東指出,工作可幫助無家者建立信心,因他們大多會感到已被社會遺棄了,容易傾向放棄自己,故他們需要有人扶持,重新投入社會正軌。而「社協」亦會統籌無家者建立足球隊及無家者維修隊等,令他們感到可以是對社會有建設的一群。曾是無家者後來成為社區組織協會維修隊的義工指出,如果無家者能建立起信心,成為社會有用的一份子,就更能相信社會會重新接納他們。

而在《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一書,建築設計師黃思琪提到,她曾於2014年至2016年在深水埗通州街橋底進行了兩年實地考察,指出我們應該將露宿者稱作「自建者」,形容他們是街頭自建社區的生活專家,她指出「自建者」其實了解各種街頭處境和狀況,知道如何善用周邊環境特色和資源去搭造自建居所。有些「自建者」甚至為了在街頭生活而又不干擾其他人的生活,發揮了許多智慧建立起自己的臨時居所,例如用綠色的尼龍帆布築起簡單的防雨蓋頂,又如為了用盡空間將睡床作分界線,沿與後方圍欄採用垂直擺放。書中更指出,天橋下的空間「不是無家者(homeless)的社區,是個自建社群(self build community)」。當然,這些觀點會挑戰到社會上不少人士的信念。但當我們想深一層,香港昂貴的樓價及要經過數以年計才能上樓的政策,值得我們反思是否能接受社區中有自建社群的可能。

我們在個人上對無家者可作甚麽?

參與過無家者統計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陳紹銘,在《「無家者」是社會一份子 應享有「自己人」待遇》中建議想關心無家者的人士,可先參與一些服侍無家者組織的義工開始,因他們較熟悉無家者的需要,也善於整合資源,有些亦會有培訓給予義工,學習一些要留意的地方。可由參與派飯開始,先做功課多了解無家者的需要,之後可考慮跟他們聊天,但心態上要尊重他們,不要用一種「施捨」或「救世主」的態度去和他們相處,要平等對待他們。當對方願意分享其故事,可虛心聆聽,因對他們來說,分享自己的故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建立了信任之後,才可談及作出適當幫助的可能,例如一些住房或醫療轉介等。故此,假若我們真的有承擔想幫助無家者,不要心急,要願意花時間與他們建立長期的關係。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