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的認知心理分析

(網絡圖片)

縱觀歷史上發生的經濟泡沫爆破現象,社會心理學家不斷研究投機者的心態及認知能力;特別是為何有些人會如此衝動或盲目,把辛苦賺來的錢財,毫不考慮地放在高危,甚至只有概念而無實物或實務的經濟項目上?

雖然社會經濟環境因素,例如:通脹、低息、量寬等因素外,個人的心理及認知、想法也有很重要的責任。

不同的專家提出的分析各有特點,現試把比較流行的認知理論介紹如下:

一、最大笨蛋理論(The greater fool theory):由於不知道某個資產(例如股票)的真實價值,而又預期有人會以更高價錢從自己手上購買,因此你會不惜價格買入,讓更蠢的人從你手中以更高價買過來,從中賺取差價。這種「只要自己不是最笨蛋的人,就算是贏家了」的心態導致不少人瘋狂投機。

從這裡發展出來,就是著名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不良商人欺哄投資者有高息回報,把新加入的投資者資金不用於真正投資,而用來支付利息給早前的投資者。這種「金字塔」(pyramid)的投機方式在再沒有新投資者加入的時候,就會倒塌下來。

二、急功近利心態:大部份投機者都非常短視,注重最短時間獲取最高利益,而不理會長遠企業的前景;他們心裡不能接受苦候一段較長時間去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各大股票交易所因以買賣佣金當為收入,某方面是鼓勵這種行徑。有分析指這種短時間買賣頻密的行徑,很多時並沒有深思熟慮,很容易出錯,甚至成為災難。

三、倒後鏡偏見(The rearview mirror bias):人類很喜歡在做決定時以過去的成敗作為指引,故在投機舉措時只看最近得失來決定買賣。雖然過往市場表現有參考價值,但假若只看近日的升跌而匆匆決定,不去參考其他意見及指標,實在非常容易投機錯誤。

另一種類似的心態就是「小勝不知輸」,就是投資者曾經因一次短線牟利的經驗,就自信十足;雖然市場狀況已經改變,但是仍然依樣畫葫蘆,重價魯莽投機下去。

四、跟風綜合症(follow the crowd syndrome):投機炒賣現象,很多時出現強烈的羊群心理;眼見其他人在短時間內賺取暴利,便會擔心自己是被遺漏的一個。就算市場已經升至歷史新高價位,這種害怕「執輸」的心理是非常強烈的投機推動力。可惜,這種跟人尾巴的方式往往已經錯失了黃金機會!

與這綜合症類似的情況,就是「搭順風車心態」(Free-rider Tendency),就是投機者不問因由、不假思索把金錢跟人投資或讓人去舞弄,期望藉著別人的成功使自己得益。假若「上錯車」(信錯了投資者),則可能血本無歸。

五、認知失諧(cognitive dissonance):投機者當然希望短時間內賺大錢,故此會感覺樂觀,很容易忽略市場真實狀況。更甚者,當商業市況出現困難,數據指示前景悲觀,思維上便會失調,產生不安的感覺。為此,認知上便可能出現一種自我安慰的解釋,例如,說現在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不應用數據推算。昔日.com泡沫爆破之前,就有說是新的科技時代來臨,故此,認為所有有關的投資肯定會有好回報。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出現問題,但股票市場反而飆升。這種矛盾現象就有解釋,是因各國都實行「量寬政策」。因此,毋需擔心泡沫爆破。但結果會是怎樣呢?

要預防投機帶來的風險,應該有一個有紀律的執行原則,要認真研究相關資產的經濟前景,與現實社會情況,並有些最壞準備以免全軍覆沒。

聖經教導信徒要善用財富,但不要貪戀錢財。在提摩太前書6章9至10節:「但是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入試探、羅網,以及許多無知和有害的慾望裡;這些慾望使人沉沒在敗壞和滅亡裡。其實,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渴慕錢財,就被引誘離棄信仰,也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假若能夠這樣,就不會在投機上損手爛腳了。

麥基恩博士

投機(財務)的社會現象

(網絡圖片)

在財務上,人們對「投資」這個名稱多是正面,但對「投機」則比較負面了。投資一般是指購入一樣物件或資產,期望將來能帶來收入或增值。至於投機,則是指雖然購入同一樣東西,期望帶來更大的收益;不過,同時明知會有嚴重,甚至全部損失的危險。著名美國經濟學家Benjamin Graham教授(被人尊稱為「價值投資之父」)指出一項經過徹底分析,可以保本及帶來足夠回報,便是投資;但若不能如此,則屬投機。

在1929年,美國的股票市場崩塌發生之後,「投機」這個名詞便出現了。一個人若把金錢投放在當時新興的股票市場上,便是投機了。直至1990年後期,投機收窄為購入完全不認識的股票,而又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把股票放出牟利。

Henry Howard Harker (2005)描寫投機者心理狀況:一個平凡的人當墮入股票的大漩渦的時候,表現得好像著了迷一樣;在緊急關頭,他本應有的保守心態、投資理論及行事決定,似乎不翼而飛了。

在社會極度投機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經濟「泡沫爆破」(Bubble burst)。經濟泡沫一般是一個經濟周期用語,描寫某項經濟活動(通常是證券股票、樓宇物業等)像泡沫很快速地膨脹,然後戲劇性地收縮,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幾個泡沫:

一、荷蘭鬱金香熱:在1630年代,土耳其商人把鬱金香帶進歐洲,很快成為歐洲高尚階層的身份象徵,因而售價提升。數年後,鬱金香的市場變成期貨的交易非常搶手,導致從購買到收貨的時間有明顯延誤;很多時,交易純粹在保證金及信用上。終於在1637年二月,大量違約事件出現,導致市場崩潰,荷蘭政府被逼出手干預。

二、美國密西西比泡沫:在18世紀初期,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仍是法國的殖民地,盛產貴重金屬。法國的銀行家及財務顧問John Law得到攝政王的許可,成立密西西比銀行,統籌美洲與法國的交易,希望可以解決當時法國的經濟不景氣狀況。由於這人的尊貴身份及他對這殖民地未來發展的宣傳,吸引了很多法國人搶購公司股票,在短短十一個月期間,股價升了差不多20倍。但一年以後,因部份股東把股份兌換現金而帶來的惡性拋售,公司應付不了導致結業。不單無數股東投資蒸發,甚至產生殖民者被殺或被迫逃回法國。

三、英國南海泡沫:在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得到英國政府專利,負責所有與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原意是希望在美洲,出現類似東印度公司在亞洲貿易成功的例子。由於當時大肆宣傳會有無可想像的富裕,結果公司股票價值,從1720年1月的128英鎊躍升到6月的1050英鎊,導致政府要出手立法,阻止這泡沫現象。可惜時間配合不好,適逢美國密西西比泡沫爆破,再加上西班牙政府的阻撓,令南海公司的投資者開始放賣股票,結果導致恐慌性拋售,因而泡沫爆破。

除了上述三個著名例子以外,在1990年代也有新經濟泡沫出現,就是無數互聯網公司(部份只有.com名稱而無實務)出現,挾持億計投資金額,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十年內由500升至5000。終於在2002年10月,指數劇跌,導致美國經濟出現衰退。

數年後,美國再有另一次經濟泡沫危機,就是房地產泡沫出現。這是著名的「次級房屋借貸危機」,以2007年四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破產事件為標誌,其後蔓延到信貸市場,使很多金融機構(包括雷曼兄弟及AIG等)和他們的客戶損失慘重,進而演變成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終於引發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

經濟泡沫的成因眾說紛紜,但一般來說,它出現的時候,當地的經濟政策通常軟弱無力,導致通貨膨脹或太多流動資金在市面上。由於利息低微,投資者便自然把銀行儲蓄存款,轉移到回報較高(或升值較快)的股票及物業等等之上。結果導致這些資產買賣價遠超於其基本價值。有人認為是一些經濟投資者(玩家)單憑某一角度(例如過往業績)去影響資訊,刻意創造出來!

對於投資,聖經是贊成的。在馬太福音25章14至28節,耶穌講了一個比喻,就是一個主人把財產按才幹分給他的三個僕人。其中一位把所得到的埋在地裡,當主人回來的時候,原銀奉還,結果被主人責罰。其他兩位把銀子拿去做買賣,賺了同等數目交回主人,結果深得主人讚賞及交予他們更多事情管理。不過,這並不等於贊成投機活動。

麥基恩博士

得了安慰 重新得力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的「開學崇拜」擔任講員。這是我曾經就讀社工文憑及任教社工系的地方,真是有好像返回故鄉的親切感覺。

我想到用以下的經文證道:

「耶和華你的神在你中間,他是施行拯救的大能者,必因你歡欣快樂,必默然愛你,而且必因你喜樂歡唱。」(西番雅書三章十七節)

在現今多災多難的時代,我們應該看重西番雅書的教訓,我的領受是:

一、在忽視神的時代,發現神介入我們的生活中。因為很多人手裡所作的努力得不到回報,使他們醒覺欠了些甚麼。

二、神的同在把恐懼和沮喪消除,祂把喜樂感染信祂的人。受苦之人被給予尊榮的地位,神的權能會透過一群重新有能力的信徒顯現出來。

**********************************

我收到明哥的分享:「雖然現在新冠病毒疫情依然緊張,但是我和女兒決定藉著中秋節,在我下班之後,一起拿著月餅和生果乘車到葵涌,探望我的大家姐和大姐夫。他們兩人年紀都很大,我大家姐已經70多歲,而我大姐夫亦已80歲有多了。

我約了他們到屋邨商場內的一間酒樓食晚飯。因為《限聚令》的緣故,每一張枱只可以坐四個人,而我們剛好就是四個人了!感謝主!

大約幾年前,我大姐夫被發現患上大腸癌。幸好及早發覺,經過手術切除後,再接受化療和電療醫治;現在正漸漸康復。這幾年間,我每逢節日都會去葵涌和他們一起吃晚飯,他們都感到備受關懷,覺得很開心。我也會藉著這些機會向他們傳福音,要讓他們知道接受神的預備和永生的重要性。但是,最後提及希望他們決志信主,他們總是說因為未能放下現在的生活,總是用婉轉的說話拒絕。

我發覺到很多時候,我們向身邊至親的家人傳福音,每每都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他們雖然對我們分享的見證很感動,但仍未能即時接受耶穌成為他們的主宰和救主。

有一段聖經令我頓時明白到傳福音的重要性。『務要傳道;無論時機有利還是不利,都要常作準備,要用百般的忍耐和教導來指正人的過錯、警戒人、勸勉人。因為,時候快要到了,人忍受不了健康純正的教義,反而耳朵發癢,隨心所欲,招來一大堆教師,並且轉離不聽真理,而轉向無稽之談。至於你,你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福音者要做的工作,完全履行你的職務。』(提摩太後書4:2-5)」

我認識明哥已經近兩年了,真的體驗到神與他同在,神用祂的愛安慰了明哥。

明哥想分享一首詩歌《為主傳福音》:

「我願奉獻我一生出去為主作見證」

「單靠自己我不能惟有依靠全能神」

「求主賜下聖靈賜給我們勇氣」

「讓我突破我自己出去為主傳福音」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

內心也要有平安

今次輪到明哥分享:「我們常常在教會裡聽到『你們應常存平安喜樂的心』。有一次在有福的早餐中,牧師更教導我們不單只表面要有平安,而且內心也要有平安。

早前,我因為缺少了幾隻牙齒,所以在進食的時候感到不方便。於是,我決定到牙醫診所接受植牙手術。原來植牙是一項複雜的手術,因此需要多次到牙醫診所。最初做3D掃描,然後做牙模,鑽孔,植牙腳,再次掃描,製造假牙等各種不同的工序。過程中會有不舒服的地方,需要耐心地接受。

有一次,又到了約定時間,我去到了牙醫診所。登記時,有位牙醫助手說:『鄧先生,每次見到你總是充滿笑容。』我便說:『我帶了口罩,你都見到我笑嗎?』他說:『從你眼神和面形就可以見到你的微笑了!』

入到手術室,我坐在手術椅上。那位牙醫助手趁着牙醫正在準備儀器和所需的工具時,便與我傾談。談話中提及我太太在三年半前患上末期癌症,而且在一年半前離世。這位牙醫助手聽了之後,也講述原來她的父親和哥哥都因為患上癌症而過身,現在她的姑姑也驗出患上末期癌症。

她又問我:『星期一至六上班,那麼星期日怎樣度過?』我說:『在疫情之前,我會返教會參加崇拜。但現在所有活動都只可以在網上進行。』她說:『哦!原來我們都是基督徒,我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雖然大家的家人都是患上癌症而過世,本應心裡憂愁和傷心,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信仰,相信上帝,接受祂為我們的預備;對將來滿有盼望,因而有真正從裡到外的平安。』原來相信耶穌,真是可以從我們的行為表現,讓人看到平安和喜樂。」

「我把這些事告訴了你們,是要讓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鼓起勇氣吧!我已經戰勝了世界。」 (約翰福音 16:33)

看著明哥的分享訊息,我印象特別深刻是明哥說:「牧師更教導我們不單只表面要有平安,而且內心也要有平安。」我想起曾被送進獅子坑的但以理,他面對異邦國王仍然沒有在信仰上妥協。為什麼他的信心那麼大?禱告那麼有功效?因為他想到神應許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後,神會帶領他們回去,但那時候剛經過七十年了。

耶利米書廿九章十二節說:「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但以理書九章三節寫但以理「定意向主神祈禱懇求。」由此可見,我們對神的應許是靠對聖經的認識,我們繼續要做的,就是懇切地為這應許的實現而禱告。如此,我們內心便常常有平安。

明哥今天想分享一首詩歌《我相信》:

「我相信,有你心中充滿喜樂平安……」

「你的同在使我生命重新得力」

「我相信,你話語能滋潤我的生命……」

「我相信,你祝福大大傾倒我生命……」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

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科榮的分享:「Ivy(太太)很擔心我的病況,連我的PET/CT報告都不敢看;而母親仍然暫託於護老院。教會團契的導師也來我家探訪,看到PET/CT報告也為我們擔憂,於是大家一同禱告,求神保守我家的前路。團契弟兄們說不宜耽誤太久,建議我一、兩星期後,就要再跟進。

晚上我肚腹仍然不舒服,有時扎醒。但是,早晨起來覺得睡眠質素還不錯,精神體力充沛。我仍然可以如常工作,為新居打點,帶母親喜歡的食物到院舍給她,關心一下其他人,照顧我家的毛孩,栽種植物和吹奏詩歌。我非常感謝大家為我禱告,『護心喜藥團』透過文字、錄音和私禱為我祈求。

我這刻感覺好像『懷疑自己無事』似的。懷疑自己身體大有問題的人多,但懷疑自己已經康復的呢?不是禱告的力量,我真想不到為何我可以這樣生活如常和平安喜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這兩節經文有不少人都很熟識,經歷卻更使人深深體會到神話語的真實和寶貴。雖然我未知前路,但神的應許已經成全,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我的心很期待看到神奇妙的作為。」

有一位青年人問我:「我想知道余 Sir你點解可以成日都滿面笑容?就算係好艱難嘅時候,你都好似可以笑住咁面對。」

超過十年了,我只用一個信念做答案:「好戲在後頭,我信祈禱令我接通得勝的能力。」

我的根據是:

一、雅各禱告,哥哥以掃雖然恨雅各二十年,也能夠回心轉意再愛雅各。

二、摩西向主呼求,紅海就分開了。他禱告,亞瑪力人就失敗。

三、約書亞禱告,不聽命的亞干就被找出來了。

四、哈拿禱告,老年時就生了撒母耳。

五、以賽亞禱告,就看見神的榮耀。

六、但以理禱告,獅子的口就被封閉。

七、尼希米禱告,波斯王的心就軟化讓他回國。

八、以利沙禱告,約但河從中分開。

九、耶路撒冷的教會恆切禱告,彼得就有天使把他救出來。

難道我的艱難比以上的祈禱者辛苦?我連1%也不如!不如笑著看好戲在後頭。

科榮很想分享「護心喜藥樂團」音樂總監嘉健所作的詩歌《讓我禱告》。嘉健說,這首詩歌歌詞有我們五位核心組員的生命見證。

《讓我禱告》

讓我禱告,來到祢身邊,

讓我禱告,尋求祢的臉,

在我孤單失意時,祢將愛放我心上,

還賜我盼望前方;

讓我禱告,我確信祢恩典,

讓我禱告,是祢信實不變,

願我奔跑到盡頭,永不放棄因祢眷佑,

神是愛,一生怎可猜透;

同來頌讚、高歌,

因祢賜我喜樂的心,

祢的愛是我良藥;

同行是祢!一生⋯⋯

多少風雨也願抱緊,

祢是我心中所盼!

仰望祢一生,這喜樂便臨近⋯⋯

容我傾心禱告!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

禱告求助的結語

Lillian分享:「一位在院牧部工作的姊妹告訴我,經常有患重病的基督徒說已經禱告了,但神沒有聽他的禱告去醫治他。其實一個基督徒患了重病,很自然地第一時間禱告,求神醫治自己。但是禱告好像不蒙應允,應該如何理解?

我記得那天我確診患癌後,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按手在腫瘤位置竭力禱告宣告,求主使腫瘤消失、叫癌細胞完全滅亡。我還跟主說,倘若我能獲得神蹟般的醫治,我會如何大大見證祂。結果,並沒有如我期望般出現『神蹟』;我仍然要面對之後一連串手術、化療、電療等療程。不過,這樣代表神沒有醫治我嗎?

信主這麼多年,信仰的核心和真理的教導我大抵已經學習及明白了不少。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患,如大浪般衝過來時,實踐信仰就成了『見真章』的重大考驗。現在回看,過去一年多的治療經歷是我人生最寶貴和豐富的信仰歷程。神的話語在我最軟弱之時,是最有力量的幫助。刻骨銘心的治癌經歷成為我面對未來大小挑戰的嚮導。

我覺得上帝「醫治」的定義和我們不一樣。聖經箴言第四章二十至二十二節説:「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因為得著他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 為什麼神不跟著我們要求的時間醫好我們?我們不是神,所以沒有『即時標準答案』。這是正常的。」

我最近剛剛看了彼得後書第一章,給我深刻的印象就是:「有神的性情、有愛就不懶於事奉,穩步進入神國。」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 眾人的心……有這幾樣,就必使我們的生命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

神要求我們的生活殷勤……堅定不移……永不失腳……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永遠的國。這是門徒彼得臨脫離這帳棚(世界)之前,指示我們以後要時常記念的事。

在求神幫助的時候,我們還要祈求結語:「幫我堅定不移,永不失腳!」

Lillian分享一首詩歌《禱告中的醫治》:

「神啊,你用愛醫治我,我在你愛穩妥,你憐憫我你垂聽我禱告,這刻完全明白到,我在你的懷抱,軟弱你也知道,父仍細聽子女心聲,只要,心意盡訴(向祂禱告)。」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

 

談天說道C_22June

很多路卻使人更愁煩

科榮分享:

「早前說到,當初一確診肝癌,就無計可施,無藥可救,無路可走。今次我想講神為我開路,不過,只得一條。

起初試藥,給我一種没有亞洲人相關效用和副作用資料可參考的腎癌標靶藥。這種藥本來是用來醫腎癌的。我接著有些好轉,神開路領我離開香港換肝。我於十分困難的環境下換了肝,其後返回香港跟進。

十四年前用來治癌的藥物不多,傳統的化療又對治療肝癌没有理想效果。當年出現這標靶藥,就成為我唯一可以續命的機會。我的病對這種藥反應不錯,於是可以進取些,冒險接受肝移植。這一條路若不是因為神供應和施恩,是不可能有的。

現今治癌方法比我十年前多,又會否因為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使你更愁煩?或是,只得一條路可行而令你不甘心呢?神為我開了『只得一條的路』,反使我清醒,願意跟隨。

『神是信實的,他不會任由你們受試探過於你們所能承受的,反而會在你們受試探的時候開一條出路,使你們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13)所有要令你遠離神的試探,都能忍受得住!」

兒童在六歲就要開始熟習選擇的智慧,要學會選取較為適合的,不選取與環境不配合的。後者往往是人生最困擾的事情。一個患癌病人要曉得不選取對健康沒有益處的飲食和不做使自己情緒受傷害的事情。

科榮的經驗很值得我們留意:

「現今治癌方法比我十年前多,又會否因為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使你更愁煩?或是,只得一條路可行而令你不甘心呢?神為我開了『只得一條的路』,反使我清醒……」

信仰的真實性就是在任何的艱難中,當人需要答案的時候,我們所信的神就不隱藏地向我們指示。我很喜歡以下的經文:

「主雖然以艱難給你們當食物,以困迫給你們當水,但你的教師必不再隱藏;你必親眼看見你的教師。每當你偏左或偏右的時候,你必聽見後面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中!』」(以賽亞書30:20-21)

科榮分享他患癌症初期第一首觸動他的詩歌《祂為我開路》:

「祂為我開路,當我走到路盡頭,祂的作為雖難測度,祂必為我開道路。」

「祂是我的主,領我走過死蔭谷……」
「祂必領我經過曠野中的道路……」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

 

071020Àù¯gÃöÃhD

 

短暫相識 莫逆之交

今天我想分享一段看過的聖經經文:「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以弗所書2章14節)這段聖經的「兩下」是指猶太人與非猶太人。

我們的性格弱點很容易使相處成為敵對。我相信「以耶穌成為最親」,我們的辦公室內和家庭內的糾紛才可以真正消解。人與人之間所有憎惡,每天都在建築長年隔斷的牆;惟有耶穌使我們和睦。看世界各地的寃仇,所有為此奔走調停的努力,常常是徒然的。

你每天正在費力建築幾多高牆?你心中有否著急去拆毁與誰的高牆?

*****************************************

科榮分享與病人一起經歷耶穌的回憶:「Peter叔是我住醫院等候做換肝手術時,住在鄰床的癌友。我們相識不久,他就決志信主了。我相信是神特別要我去到他身邊,又藉著眾多信徒來探訪,令他感受到信主的福氣。

後來,他的換肝手術出了問題。在動手術時,他感染了没有抗生素可以殺滅的細菌,一度危殆。他的肝功能變差,神志不清,要馬上送回香港的醫院治理。我比他早一個月完成手術,已先回香港。因此,我可以在香港醫院為他和家人先打點一下。Peter叔被送回香港後,就馬上轉送入ICU;要開氣管插喉協助他呼吸,還要做血液透析。我和教會的弟兄姊妹一直為他切切祈禱。

有一天,我在ICU探望他的時候,他因為插喉,所以不能說話。他於是便用紙筆寫了『主救我,我要洗禮。』翌日是主日,我在崇拜中聽到講員說到一件事:彼得想認出主耶穌,要像衪在水上行走。他朝著耶穌行去的時候,吹起大風。他一害怕,就往下沉。彼得立即呼求:『主啊,救我!』(馬太福音14:28-30)我就想到Peter叔的處境而聯絡牧師了。當Peter叔轉入隔離病房後,牧師就穿上整套防感染衣物,在病床邊為Peter叔洗禮。家人和我們戰友就在病房門外見證主恩。

三個月後,Peter叔完全康復出院。自此,他常常返教會,而癌症至今没有復發;換回來的肝也没有排斥。他的工作和生活如常,至今我們還有聯絡,常常聚舊和感恩。

『主啊,救我!』不論你的信心與耶穌的距離有多遠,祂必會立刻伸手拉住你。」

科榮分享一首詩歌《走在水面上》:

「乘著浪狂風中,我也不怕。」

「溫柔的夜裡,有祢的目光。」

「我知道是祢,是祢在前方。我知道祢的手,隨時會抓住我。

  不會讓我沉入海中,只要我朝著祢走。」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

 

½Í¤Ñ»¡¹DC_22June

 

為著至愛剛強

我在日記寫申請延長壽命的理由:「我想有份幫助……改變……」如果一個人有了值得投放生命去幫助的對象,就會更想活下去。

我想起多年前輔導過的自殺傾向者,他們大多數沒有想幫助的對象。故此,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想快些去世。自我的人真的容易放棄生命!

Tony是次分享總有盼望的理由:「這個父親節主日,我和女兒一起參加教會舉辦的成人禮。感謝主,教會更邀請我作為家長代表,講三分鐘父親的感受。這個成人禮對女兒或對我也意義重大。

回想三年多前,自己還在痛苦邊緣掙扎,每天與癌細胞搏鬥。當時對於電療、化療是否有效?自己不敢肯定,但對於35次電療和9次化療的副作用卻十分清楚。因為自己的口腔、舌頭、頸部都受到嚴重的創傷,而且已無法進食或飲水。但是,為了自己的兒女、太太,要咬緊牙關,堅強挺下去。因為我曾經應承過家人,我不會輕易放棄的。

我還有未完的責任,聰仔只有一歲半、大女還未成年。如果我離開了,她們怎麼辦呢?自己當時很軟弱無力,幸神差派余院牧常常探望我,得到余院牧的安慰和祈禱,神使我重新得力和有自信去克服所有病痛。我知道現在有很多癌症病人都像我三年多前的境況一樣。在此希望癌友們為著自己的家人或至愛,一定要剛強壯膽,一定要努力。

早前,我和一位姊妹再次去屯門探望那位小學生家長。見到家長的精神狀況已經有改善,她已開始用攪拌機弄一些流質食物吃。我也勉勵她,如果她再努力吃多一點攪拌機弄出來的流質食物,很大機會在不久將來她不再需要那條鼻胃管餵食。

最後,我問她有沒有信心,遲一些可以拆除那條鼻胃管?她回答我『有』。我知道她為了女兒一定會全力以赴。願主祝福帶領,願一切榮耀歸於主。阿們!」

Tony的分享也肯定了我今早那一段說話,我想起:「原來基督的愛催逼著我們,因為我們斷定一個人替眾人死了,眾人就都死了。他替眾人死了,為的是要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著,卻為那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哥林多後書5:14-15)

接受了救恩的信徒,就多了活下去的激勵和動力;我們就可以明白患了癌症的信徒,就算活多一日,也是想著把愛傳遞給多一些人。

Tony分享一首詩歌《讓愛飛翔》:

「謝謝你的愛,每個溫暖微笑,謝謝你的愛 ,每個緊緊擁抱,堅定的鼓勵,賜我向前的勇氣,一起追逐夢想不放棄……堅定的鼓勵,賜我向前的勇氣,我相信生命充滿奇蹟。」

「讓愛飛翔,這裡就有希望,讓愛飛翔,這裡就有力量,讓愛飛翔,乘著夢想一起去翱翔,溫暖每顆心,將這世界照亮。」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www.cytchk.com

 

談天說道B_20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