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通脹的心理反應

網上圖片

英國出招抗通脹 籲超市自願限制基本食品價格

英國政府正與超市合作解決食品價格和生活成本問題,並且非常注重對供應商的影響。因為通脹率連續三個月超預期,並進一步擴展至日常用品,如雜貨及手機帳單。

資料來源:東網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經濟通脹的心理反應

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脹」,是一種各類貨品價錢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它的成因不同,但大多數是因為貨幣供應增加令貨物需求大增,但也可以是貨物供應(來源)不足,或者當地幣值下降。一般來說,輕微通脹表示當地經濟蓬勃,但過度通脹則會導致民不聊生(這情況很多時與戰爭爆發有關)。普通市民大多不樂意遇上通脹,因為他們口袋裡的金錢越來越失去價值。至於消費的心態就因人而異,而且在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層的人士會有相當大的分別(Tamara Charm et al,28May2023,McKinsey & Company)。

一般研究指出,當物價不斷上升的時候,人們的心理會出現壓力,甚至影響了精神健康。他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不肯定而感覺到焦慮,擔心日後能否繼續維持現有的生活,包括日常飲食、娛樂活動,甚至對政府的保障及服務失去信心。根據FinMasters之研究報告發現,在通脹時候會出現下列情況:

一、86%擔心未能負擔食物開支;

二、76%關心家居開支;

三、67%受訪者視繳交賬單為最大壓力源頭;

四、24%擔憂不能夠負擔汽車汽油費用;

五、7%認為繳付信用卡賬單乃焦慮成因。

由於上述這些擔憂,通脹會使人過分節衣縮食而忽略健康,特別是良好及預防疾病的生活習慣。這情況特別出現於經濟收入低微或不穩定的人身上,包括退休人士及接受社會經濟援助的人。1974年美國總統福特(Gerald Ford)曾宣布,通脹是頭號公敵。

通脹普遍來說會令市民減少購物的慾望,特別是奢侈品。但對於必需用品,例如「開門七件事」之食米及家庭用品等,反而會大量購買,因為他們擔心這等物品價格會再上升,故趁還負擔得來的時候盡量多買一些,甚至出現屯積居奇的現象。殊不知這種行為會導致貨品價格因「物以罕為貴」而上升,往往因此出現搶購浪潮,導致政府要出手限制價格及出售數量。結果出現黑市買賣,使黑市價格更高。若果控制不住,可能出現社會動盪及金融政治不穩,導致人心更加徬徨。

另一方面,假若通脹是因為貨幣貶值而造成,消費者便會盡快把手上的貨幣消費出去,盡量選購需要(甚至現時不大需要)的東西,積穀防飢,免得日後生活質素大幅下降。其實這種消費行為會製造「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甚至商舖也會停止出售物品,避免血本無歸。2008年,非洲的津巴布韋(Zimbabwe)便出現這種情況,物價在一段時間內增加億倍。這情況若持續下去,肯定會導致社會秩序大亂,產生民怨,因而導致政局不穩。若這種情況發生,通脹會變本加厲,造成惡性循環。

聖經舊約列王紀下第六章25-29節記載,當時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有饑荒,並且被敵軍圍困,以致物價飛漲,「一個驢頭要賣九百克銀子,兩百克的鴿子糞也值六十克銀子。」在這極度通脹情況之下,竟然發生了兩家人交換孩子來吃的慘劇。

麥基恩博士

經濟通縮的心理反應

內地是否陷入通縮?

自內地四月經濟數據陸續公布,市場開始擔心有通縮風險,過去個多月,港股反覆再跌,或許也是反映此問題。

在去年底防疫政策放寬後,不少投資者均憧憬內地經濟會大幅反彈,而事實上,今年一至二月的數字還是不俗的,但近日趨勢卻有點「慢」。

資料來源:Am730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經濟通縮的心理反應

在經濟學上,「通縮」(deflation)是指消費物品的價錢及服務費用持續下降,而當地貨幣的購買力上升了。對一般市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對一個政府來說,長期通縮卻是一個嚴重事件,因為會令社會的經濟活動減少,導致消費停滯,引致失業率大增。而大多數經濟學家更認為「通縮」是當地經濟疲弱甚至衰退的指標。

其實重要問題是為何會有通縮現象。若是因社會經濟不景,人民消費意欲便會減少,因而導致貨品割價求讓,通縮當然是一個危險信號。對一般市民來說,物價(尤其是奢侈品)便宜看起來是很好的事,應該會增加消費意欲。但奇怪得很,在真正通縮之下,很多人認為自己的資產價值倒退而感覺失落及憂鬱。故即使有錢在口袋中、反而因認為日後價錢會持續下降,而暫停購買非必須物品,影響了平日生活質素。結果工廠會因為貨物賣不出或沒有盈利,而需要減產甚至停工結業,而商舖也因缺少顧客而裁員。這等情況擴展下去,結果令社會失業率增加,家庭收入便更為減少;而這種惡性循環,更會令消費行為縮減,確實會導致社會經濟衰退。有分析指出1929-1933年美國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便是這種情況,而當時的消費物價指數下跌25% 。

但另一方面,假若物價下降是因為科技發展,令產品成本大減或產量過剩,又或出現了良性競爭而導致物價下降,反而是件好事,能夠造福社會。同樣情況也會出現在當地貨幣升值之時,以致外來進口物品或材料相對便宜起來。這情況在2015年歐洲的「瑞士」曾經出現過,由於「瑞士法郎」升值出現貨品價格下降;結果不單沒有經濟衰退,反而失業率降至歷年新低!

聖經舊約列王記下六章描寫以色列國出現了饑荒及通脹危機,民不聊生。但以色列王卻把責任歸咎於上主及先知「以利沙」,更恐嚇要殺了他。結果在第七章先知便預告上主會在一日後解決這危機。果然第二日圍困撒瑪利亞城的亞蘭軍隊大撤退,留下極多物品給以色列人,甚至出現了短暫物價下降現象:「三公斤麵粉只賣十一克銀子,六公斤大麥也只是賣十一克銀子。」

由此可見,不論通脹或通縮,除了受當地政治經濟環境影響之外,更會嚴重影響消費者及一般人的心態和行為。若能夠把握群眾的心理因素而作出適當措施安撫,往往可以避免社會經濟出現不必要的波動。

麥基恩博士


閱讀習慣須從小培養

學會︰閱讀習慣須從小培養 逾四成青少年一年「冇讀書」

網絡圖片

有調查顯示,約七成人在過去一年有閱讀書刊,但未成年人士則少於六成人有閱讀習慣。調查團體指,數據或反映疫後復常,致用於網絡辦公及電子閱讀的時間有所減少。另外,紙本書閱讀量的差距正逐漸加大,建議加強研究和追蹤青少年的閱讀行為。

資料來源:Am730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現代人的閱讀風氣下降,早成氣候,並不是甚麼新生事物,只是情況每況愈下而已。

網絡圖片

我們都身處在這忙碌的世代之中,資訊發達,影像媒體更新速度超快,而且更吸引、更多元。要求現代都市人坐下,安靜地看看紙本書籍或刊物,彷彿是奢侈的事了。

然而,我相信「閱讀」某程度可以理解為歷久常新的高尚情操。有人會用「尚友古人」去形容閱讀先輩文字作品時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宋代學者黃庭堅提出,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就會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另一方面,閱讀紙本書刊的好處是不受時空限制,並且可以更容易檢索前後章節,對視力傷害也較小。

我認為在不排斥視聽媒體的情況下,也宜爭取更多安靜閱讀的機會,翻閱健康有益的刊物,享受更優質的「Me Time」!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要從年幼時開始。

倪紹強博士
前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 陳加恩校長回應 ***

家校宜及早為學童建良好閱讀習慣

2023年4月19日《am730》報道了香港出版學會在2至3月期間委託新青年論壇進行調查的結果,發現有近四成青少年一年內「冇讀書」,情況令人擔心!

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香港情況已不算差,但要及早應對。各國政府都十分努力關注學生及青少年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正透過不同研究推出應對的策略。

5月17日教育局發布了《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 2021報告》,研究發現香港在43個國家或地區中排行第二(第一位是新加坡 ,第三位是俄羅斯,第四是英國,第五是芬蘭)。雖然香港已經連續四屆排名在全球三甲之內,但被委託進行研究的本地大學及研究中心卻發現學生在閱讀堂的表現並不理想。

閱讀是淘冶性情和吸收知識的好方法,必須及早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希望家長能以身作則,每天閱讀有質素的文章或書籍,與家人分享讀後感。

另外,學校需要關心個別有讀寫困難的學生的需要,及早識別他們的問題,按部就班,用不同的方法來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最後,讀物的內容十分重要,除了考慮內容的深淺程度,文章的價值觀和性質也十分重要。對未成熟的讀者來說,扭曲人倫關係、鼓吹犯罪、宣揚仇恨、負面、渲染暴力和驚恐的內容,實在不妥當。家人可以選擇一些充滿正能量的相關內容書籍,大家閱讀後,分享交流,不單增長知識,也為家庭加添不少樂趣。

盼望透過學校和家長的同心恊力,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閱讀習慣,繼而茁壯成長。

陳加恩校長

從無家者精神健康的需要說起

晴報新聞圖片

37%受訪無家者情緒不穩 社協倡加強關注支援 增精神科醫護人手    

去年《審計報告》提到本港露宿者於近10年間增逾倍至1,564人,社區組織協會去年研究發現,近4成無家者情緒不穩,當中只約24%有接受精神科覆診,原因包括首次預約診症輪候時間長、難以承擔交通費、跟進個案人手不足等,促政府加強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需要,包括增加精神科醫護人手。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464894/

*** 譚日新博士回應 ***

從無家者精神健康的需要說起

在202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在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了11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當中講述一班於香港貧民區天橋底下聚居的露宿者怎樣被社會邊緣化,他們因城市再發展而長期遭到掃蕩清場的故事,電影播出後引起社會不少反響,亦令不少人關注香港露宿者的需要。本文嘗試探討香港無家者的處境,會從他們精神健康方面的需要說起。

無家者患精神病的概況

2022 年 11 月審計署報告指出, 巳登記社署的露宿者人數在過去 9 年增加了 2.6 倍, 由 2013年的595人增至2022年的1564人;而2021年中文大學聯同七間無家者服務機構完成《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 發現有 41.3%無家者感到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 但當中只有 22.7%有精神科覆診, 至2022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的《無家者健康及醫療需要研究》顯示, 受訪無家者中有 37.1%感到情緒不穩, 而受訪者只有 24%接受精神科覆診。以上資料顯示, 無家者人口明顯有所增長, 近四成無家者情緒不穩, 而當中僅有約兩成接受精神科治療, 沒有接受治療的精神困擾必定會增加他們重回正常生活的困難。

無家者和精神疾病有什麼聯繫?

不少人問,到底是因為一個人無家引致有精神病?還是一個人因為有精神病引致無家。不少研究指出,無家可歸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聯繫是一種複雜的雙向關係。

研究顯示,無家可歸可視為創傷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可想像,當一個人長期住在惡劣的環境,因缺乏基本生活需要及與家人沒有正常的聯繫,會經常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和壓力,包括睡眠不足、飢餓、寒冷、社交孤立及暴力威脅等,這種種可引致精神壓力過大而得不到紓解,容易引發情緒精神問題。

另一方面,精神健康問題也可能成為無家可歸的風險因素,例如嚴重的抑鬱症、精神病、成癮或輕度認知障礙等,可導致個人失去工作和住所,進而變得無家可歸。亦有些精神病患者因缺乏家人照顧或與家人關係惡劣,令他們寧願選擇離家作無家者的生活。

而精神疾病和無家可歸的結合還可能導致其他因素,例如酗酒、吸毒及暴力等,亦可增加精神健康與無家可歸之間的聯繫。總的來說,無家可歸和精神健康之間有很大的相互關係,在幫助無家者時,需要綜合考慮和應對。

盡快「上屋」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般相信,無家者很多的問題可以透過「住屋」而得到解決。事實上,假如我們只是貿貿然將無家者,特別是一些已作無家者多年的人士,把他們從熟悉的社群「街友」中抽離出來,把他們獨自安排「上樓」,會令一些無家者感到很孤單和難適應,因他們大多也沒有再和家人聯繫了,故街友是他們唯一的群體。故此,我們必須要考慮這一點,在有需要時要幫助無家者重建與家人、朋友及社群等的關係,才可幫助他們在上樓後能重新適應獨自居住的生活,否則他們當中有一些會選擇「再露宿」的可能。

在HK01《「無家者」是社會一份子 應享有「自己人」待遇》一文中,從事關顧無家者工作多年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甚至進一步指出,無家者不一定要「上樓」,關鍵是建立對自己的信念。對於一些無家者上樓後「再露宿」,吳衛東指出,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有些無家者可能因曾有案底、吸過毒,不容易結交新朋友。因此,他們與其獨自面對冷冰冰的四壁,情願回到原本的地方再露宿,起碼有些已建立關係的街友。另外,吳衛東指出,工作可幫助無家者建立信心,因他們大多會感到已被社會遺棄了,容易傾向放棄自己,故他們需要有人扶持,重新投入社會正軌。而「社協」亦會統籌無家者建立足球隊及無家者維修隊等,令他們感到可以是對社會有建設的一群。曾是無家者後來成為社區組織協會維修隊的義工指出,如果無家者能建立起信心,成為社會有用的一份子,就更能相信社會會重新接納他們。

而在《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一書,建築設計師黃思琪提到,她曾於2014年至2016年在深水埗通州街橋底進行了兩年實地考察,指出我們應該將露宿者稱作「自建者」,形容他們是街頭自建社區的生活專家,她指出「自建者」其實了解各種街頭處境和狀況,知道如何善用周邊環境特色和資源去搭造自建居所。有些「自建者」甚至為了在街頭生活而又不干擾其他人的生活,發揮了許多智慧建立起自己的臨時居所,例如用綠色的尼龍帆布築起簡單的防雨蓋頂,又如為了用盡空間將睡床作分界線,沿與後方圍欄採用垂直擺放。書中更指出,天橋下的空間「不是無家者(homeless)的社區,是個自建社群(self build community)」。當然,這些觀點會挑戰到社會上不少人士的信念。但當我們想深一層,香港昂貴的樓價及要經過數以年計才能上樓的政策,值得我們反思是否能接受社區中有自建社群的可能。

我們在個人上對無家者可作甚麽?

參與過無家者統計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陳紹銘,在《「無家者」是社會一份子 應享有「自己人」待遇》中建議想關心無家者的人士,可先參與一些服侍無家者組織的義工開始,因他們較熟悉無家者的需要,也善於整合資源,有些亦會有培訓給予義工,學習一些要留意的地方。可由參與派飯開始,先做功課多了解無家者的需要,之後可考慮跟他們聊天,但心態上要尊重他們,不要用一種「施捨」或「救世主」的態度去和他們相處,要平等對待他們。當對方願意分享其故事,可虛心聆聽,因對他們來說,分享自己的故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建立了信任之後,才可談及作出適當幫助的可能,例如一些住房或醫療轉介等。故此,假若我們真的有承擔想幫助無家者,不要心急,要願意花時間與他們建立長期的關係。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分解即棄遮袋

新聞圖片

12款遮袋含難降解塑膠聚乙烯 部分印「可完全分解」 環團批評缺管制

近年可降解塑膠產品愈來愈多,亦廣泛應用於即棄餐具、雨遮袋等。有環團從不同場所蒐集12款遮袋樣本,其中一半印有循環回收標誌,部分亦印有「可完全分解」字樣,惟經化驗後所有樣本均含難以降解的傳統塑膠物料聚乙烯(PE);且多個「綠在區區」回收站對「可降解塑膠物料」的回收標準不一。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480549/

*** 鄧允明博士回應 ***

關於塑膠廢棄物的問題多年來仍沒有解決。根據環境保護署去年(2022)12月發表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1年統計數字」顯示,2021年棄置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總量達415萬公,比2020年多了接近5%。這415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中,有21%是塑膠廢物,即全年87萬公噸(每日平均2,388公噸),比2020年還要多兩萬公噸。

這些塑膠廢棄物之中,有不少即棄遮袋。每逢下雨天,商場或公共場所裡裡外外的垃圾桶堆滿即棄遮袋。大部分人用即棄遮袋是貪圖方便,兼且免費;場所方面,就為了更容易管理及易於保持地方乾爽,所以選用即棄遮袋。有環保組織在2017年根據環境保護署上一年度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推算,香港每年共有1,400萬個遮袋被棄置。

有環保團體從不同場所收集了12款遮袋樣本,其中一半印有循環回收標誌,部分亦印有「可完全分解」字樣。惟經化驗後,所有樣本均含難以降解的傳統塑膠物料聚乙烯(PE)。真正可以被生物分解的塑膠袋,理應不會含有PE、PP、PS、PVC等塑膠原料。

自然分解常用的塑膠袋需要450年以上,甚至1,000年時間。一般可降解的塑料利用生物分解的方法,甚至利用細菌來分解,亦有用光來分解。真正可以被物分解的塑膠袋以玉米、小麥、馬鈴薯或稻稈、麥稈等有機物製成,經過發酵產生乳酸,再經過化學合成,製成生物塑膠後,再生產塑膠袋。這些塑膠袋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會危害環境。國外有通過添加某些細菌來提高生物強化的生物降解過程而提高速度來降解一般塑膠袋的革新技術,但是仍未普遍。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2021年展開的《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文件中指出,「可降解」塑膠能否完全降解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可降解塑膠中的添加劑類型、物料厚度,更重要是棄置環境之中是否存在有利降解的條件等;塑膠袋、即棄遮袋也不例外。光降解塑膠是指被陽光照射後,能發生降解的塑膠。其弊處是製品一旦埋藏在土壤中或被遮蔽在暗處,失去光照,降解能力則停止。因此,降解過程有很大程度受環境條件影響。

將可降解的塑料與傳統塑料混合的即棄遮袋會影響整批塑膠袋再造的質量,降低回收價值,甚至不能回收;因為這些回收塑料會堵塞再造設施和機器。若隨意將可降解塑膠標籤印在即棄遮袋上,回收過程會造成不便。不可降解遮袋又不能完全分解,亦有誤導成分;政府應盡早訂定規管「可降解」塑膠標準,並且確立相關收集系統及處理設施。有關部門要嚴格規範商品說明條例,免除含有誤導性的可降解塑膠標籤。

除了即棄遮袋外,商場或公共處所可考慮採用雨傘除水器。現在的除水器較初期的設計除水時間快很多,但仍需要成本添置足夠的除水器應用,而且沒有公德心的人常常粗暴使用以致損壞設備(也許同時損壞雨傘)。所以重點是廣大的市民應有環保意識,重用及減少採用,甚至不用即棄塑膠遮袋。

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19至22節這樣寫:「受造之物熱切期待,熱切等候神的眾子顯現出來。這是因為受造之物受制於虛空(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由於使之受制的神),盼望連受造之物自己也會從朽壞奴役裡得到釋放,進入自由,得享神兒女的榮耀。我們知道,所有受造之物至今都在一起呻吟,一起忍受臨產的陣痛。」當人在罪惡中,不按照神的心意愛護大地,就會帶來環境污染。人活在罪惡污染的世界當中,卻責怪神為甚麼容許生態災難發生!其實這是人帶來的結果,不但使大地受污染,也選擇在罪惡中生活,受到苦難。但神是充滿憐憫的神,甚至連天地間的受造物都知道神的憐憫,大地都在等候和盼望神的作為。「神啊,感謝祢,因為祢仍然是萬有的主宰,我們仍有盼望。」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亞莫克」狂亂傷人

兩持刀男在13地點行兇 加拿大爆連環襲擊10死15傷

新聞圖片

加拿大發生嚴重連環襲擊案,兩名持刀男子在中部薩斯喀徹溫省13個地點施襲,造成至少10死15傷,警方正追緝兩名在逃疑兇歸案,相信他們駕駛一輛黑色日產汽車,先後到13個地點行兇,再駕車逃走。初步調查顯示,部分受害人明顯是他們的目標,亦有部分人與他們不相識,被隨機襲擊,暫未知犯案動機。總理杜魯多形容事件可怕及令人心碎。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46795/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亞莫克」狂亂傷人

昔日在馬來西亞及印尼比較原始的社會中,有一種瘋狂的行為稱為“Meng-amuk”,是一種憤怒及瘋狂的衝刺。當地老一輩及迷信的人認為這種反應是「邪惡老虎神靈」上身,導致身體不能自控而作出危險傷人及毀物的行為。當時的人發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因為不知道是甚麼原因或怎樣解釋這情況,便稱之為「亞莫克」狂亂傷人(Running Amok)。1849年起,有這種表現的人被視為患上精神病,而香港精神科教授葉寶明認為這是一種重性的憂鬱症或分離症(PM Yap,1951,Mental Science期刊)。由於它主要發生在比較原始的部落中,故此也屬於一種「跨文化綜合症」。

這綜合症主要影響男性,年齡在20-45歲之間,本身並不一定有暴力傾向,但是在某一次情緒非常波動的時候(例如承受了極大的家庭或社會壓力),就會先出現「Beramok」反應,即是突然間會退縮,沉默不語,也不與人溝通;接著部分人會變了「Amok」,忽然衝動起來,隨手拿起武器(昔日的農夫會拿起收割的鐮刀),帶著凶惡的眼神,隨處亂跑,並且向附近的途人(也包括動物或物品)無目標地施以襲擊;甚至妄想到那些走近自己的人想傷害自己,因而作出自衛武力反抗。當事後稍為清醒,往往失去記憶,對眼前人命傷亡不知所措或後悔自己的行為而束手就擒;更有人會企圖自殺。很多時在他們發作的時候,會遭其他途人阻擋打傷,甚至被執法者鳴槍警告不遂而被殺。

有人解釋,由於這些人深受壓力,在面對現實的困難下,仍然要維護男性尊嚴不能表露情緒。因此,當事人作出這種脫離現實的行為,以表達(怪責)周邊的人給他造成這麼大的煩惱,因而潛意識作出報復(參考Carrie McLaren及Alexanra Ringe,2012)。由於現時交通發達及各種全球化活動,這跨文化現象間中也出現在其他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但也發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故此,令人質疑這「Amok」屬於「跨文化綜合症」。不過,由於武器已經現代化了,行兇者再不是揮舞鐮刀,而是手執其他利器,甚至是槍械。近年有些士兵被控在戰場上亂槍殺害沒有武器及沒有反抗能力的無辜平民,也被界定為患有這種「亞莫克綜合症」。

舊約聖經列王紀下第二章23至24節,記敘以利沙剛好接替師父以利亞成為以色列國的先知。當他前往伯特利的時候,一群青少年從城裡出來譏笑他禿頭,叫他消失。以利沙可能因為痛失師傅,又被侮辱,一時間激動起來,奉上主的名咒詛他們。結果有兩隻母熊走了出來,有點似「亞莫克」,殺死了他們中間42人。有解經家認為這班青年人並非無辜,在當時的環境下冒犯上主的先知(近乎辱罵國王),屬於極大的罪惡。因此,他們死有餘辜,而且起殺一儆百的效果。不過,也有人指出,因為青少年的嘲笑聲驚動了母熊,牠們要保護小熊而作出本性的反應。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煞停PTSD (創傷後壓力症)

MIRROR演唱會丨大熒幕墮台疑壓傷2名舞蹈員

MIRROR演唱會由於開騷首場以來都有機件故障的事發生,所以不少演出都有進行調整,包括大部分欠穩陣的機關都已經取消,免得鏡粉擔心。但第四場再度發生意外,並傷及兩個舞蹈員,演唱會即時叫停。

事故發生在合唱環節,位於紅館天花板的大型熒光幕突然墜落,壓住正在舞台上跳舞的至少兩名舞蹈員,在現場觀眾提供的畫面所見,當時懸掛大熒幕的鋼纜疑似突然鬆脫,只剩一條鋼纜又不足支撐整個大熒幕,最終整個墮落,見到一名身穿白色制服的舞蹈員被壓住,動彈不得,面部連整個身體都被壓住,全場觀眾嚇到尖叫。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14358/

*** 鄺保強醫生回應 ***

煞停PTSD (創傷後壓力症)

7月28日晚上,在面書(Facebook)上偶然看見一個貼文,說伊利沙伯醫院剛接收了多名傷者,其中一人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貼文並沒有說明是甚麼事情。我當時心想:一定是發生了一件非常震撼的大事。好奇之下,繼續追蹤這段貼文的來龍去脈,很快便發現是組合Mirror在表演中,發生了嚴重的意外。我心生疑問:這不是早幾天已經發生了的事故嗎?事情不是己經處理好嗎?矯正及預防的措施不是已經做好了嗎?當進一步了解時,知道這是最新又是最嚴重的意外。我心裡就很震驚,除了難過,腦海內不斷地問自己:「這是不可能的!這事不應該發生的!這會不會不是意外?」相信在紅館現場親眼目睹這次意外發生的觀眾,他們的情緒反應應該比我強十倍、百倍,加上意外發生的影片在網上馬上瘋傳起來,不少人重複又重複地看這幕慘劇發生的過程,也就是重複地受創傷多次了。有報道指,有歌迷在目睹意外後,不停手震,甚至同朋友講述事件的時候才懂得流淚,又有歌迷表示懼怕坐升降機,甚至徹夜失眠。

近距離經歷一個巨大的威脅性或災難性的事件,例如天災、嚴重的意外或目睹別人慘死,又或親歷嚴重暴力的罪案,我們都會在一段短時間內有一些情緒反應,例如慌張丶焦慮丶難過丶痛哭丶神不守舍丶心神恍惚等等。這些感受大多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但是有一小部分人會不幸地持續(超過一個月)被困在不安的情緒中,心理和生活也受影響。有研究指出,約百分之十的人(女性比男性稍多一點)會出現一種叫「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 PTSD)的精神健康問題。如果這創傷事故是人為的丶長期的和重覆的,患上PTSD的機會更高。有專家推算, 一般人在一生中有5-10%的機會碰上一些重大的創傷事故。但是現今的科技把世界都縮小了,每天許多天災人禍都好像在我們身邊發生一樣,而每人都有的隨身攝錄機(手提電話)做成驚嚇的影片在網絡上廣泛流傳,使我們重覆地經歷許多使人不安的畫面。現代人患上PTSD的可能,也提高了!

相比一些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創傷後壓力症有一些特定的病徵,典型的表現是當事人重複地回想痛苦的經歷,創傷的情景經常逼真地湧現在腦海中(flashbacks),所以慘痛的經歷是一次又一次被更新,記憶不會因時間過去而退減。患者會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丶地點丶環境丶思想和感覺,以免勾起痛苦的回憶。為了減少不安的情緒,患者會不自覺地變得情緒麻木,對周邊的人和事失去感情回應,不想參與本來自己喜愛的活動,不想與人接觸。這些壓制自己情緒不安的做法,使患者的生活丶人際關係,以致工作出現很大的問題。同時,患者也不自覺地提高警覺性,身體和精神經常處於一個戒備的狀態,所以很容易動怒;未能專注自己的心思,容易受驚,睡眠也有困難。

為減少這個創傷帶來的傷害,建議大家減少接觸這次意外的資訊,以免重複地經歷這個創傷。網上許多媒體,已經主動刪除記錄意外一刻的影片,也是出於這個原故。如果你有以上描述的情緒反應,這是人之常情及正常表現,可以開心見誠地向朋友講述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們也會發覺許多人和我們一樣,經歷相似的傷痛,我們並不孤單,也能夠彼此扶持。心內的傷口需要時間才能康復,所以我們要容許自己用多些時間來重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秩序;盡量參加一些健康的活動,縮短自己停留在痛苦回憶的時間,但是要避免使用藥物或酒精來麻醉自己。如果情緒持續受困擾,我們便要鼓起勇氣,以行動煞停負面的情緒。Mirror在大紅大紫之前,成員曾經歷過許多困難的日子,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們要堅強起來,面對自己的困難,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這才是對Mirror最好的回應和支持。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膠袋徵費擬倍增至1元 冷凍食品無豁免 目標12.31實施

晴報新聞圖片

膠袋徵費實施逾10年,當局稱將修例提高徵費水平,每個膠袋由現時最少收5毫加至1元,同時收緊及取消多項豁免,包括冷凍食品再無免費膠袋,目標在本年底實施。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271989/

*** 何建宗教授回應 ***

《少用膠袋,惠己為人》

去商店買東西,忘了自備購物袋,向售貨員付款$0.5元換携物膠袋一個  —  今時今日,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此真已不算是一件要起爭議的事情了。大家早已習慣,也感到「付得起亅。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很多人覺得:若要臨場掏腰包「買」膠袋,真對不起,心底還真有些「内疚感」呢。

香港特區政府最近提出建議:修訂法例,把每個膠袋徵費,加倍提升至$1元。此外,修例還將廢除對盛載冷涷食物膠袋的豁免,卻仍寬容對待那些盛載没包裝食物(如:麵包)、非氣泡包裝的快餐、飲料等于徵費以外。今次修例,相信阻力不大,因為社會的環保意識比前大幅提升了,膠袋微費的教育目標早已達到。惟人性的弱點很多,若對修例內容吹毛求疵,肯定亦仍有很多「法律罅亅可供商戶和顧客去鑽空子,在此不撰。

所謂「垃圾」,其實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亅。自然界裏,物質本無罪,問題是人類有沒有善用上帝賦予的智慧,去盡好「管家的職份」,榮神益人。從管理學的角度看:至理想是「源頭減廢」,即盡量不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釋出有害的物質;更要善用資源,減少浪費,保護環境于污染之未成形。若真的需要開發生產,重點是「取之得其利」、「用之得其法」、「丟之得其所亅。膠袋徵費所爭論的焦點,應重回它能否達到「環境教育亅和「提高警覺」的原始意義,即:大眾是否因此而減少膠袋的濫用?收費無論是1元、2元,甚至3元,以至更多,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其實亦都不算是太大的「經濟誘因」了。至重要是環保是否「輕描淡寫」地已經融入生活文化之中?此外,收費是否真的「專款專用亅?即收到的錢,是否完全回撥于環保工作的使用中?免枉費了它披上「污染者自付亅這冠冕堂煌的外裳!(註:目前香港特區政府和一般商業機構,只把相關徵費后收入,看成一般的雜項收益,全注入「年度經常收入亅那大水塘之中,循環工業界完全沒有獲益。)

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膠袋徵費的原意和作用,恰好與該段經文所指一致!近年很多科學報告均指出: 微塑料(Microplastics) 的污染無處不在,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健康並生態系統的安全。如何減輕甚至消除相關威脅?我相信要倚賴「環境科技」和「新材料亅的研發和推廣。其實也是「管家的職份(Stewardship) 」問題!

善用上帝所賜予人類的智慧,去管理好地球,我們責無旁貸!

何建宗教授
香港極地研究中心主任

疫下創傷後遺症 逾1成港人現徵狀

網絡圖片

疫情持續逾2年,市民過度緊貼疫情消息,或會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團隊在第4波時進行調查,發現逾3,000名受訪港人中,多達12.4%人出現PTSD徵狀,其中每日追看新聞逾1小時者風險更高。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261230/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COVID-19與創傷後遺症

在經歷過生命威脅、嚴重受傷、性暴力及其他人生巨變之後,心理創傷是很容易發生。其中部分特別脆弱的人士,更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綜合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精神障礙,若不適當及時處理,病情會持續下去並影響生活及社會功能。其主要病徵包括以下:

(一)侵入性(停不了)的創傷回憶,及與事件有關的惡夢。

(二)積極逃避對於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例如不敢出現在事發現場或附近地區。

(三)過度警覺性,導致睡眠不安及生活緊張。

(四)負面情緒,包括內疚、羞愧及憤怒等,並失去了自己喜歡的活動興趣。

在COVID-19疫情之中,不少人的心理受到各種因素而感覺受創,特別是不幸患上了疫症的病人及其親屬,面對死亡的威脅,感受的壓力特別嚴重。根據意大利2020年4月的一個研究,381名曾出現在急症室的COVID-19染病者,在其康復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有30.2%康復中的病人出現PTSD,比美國911恐怖襲擊後的20%更多。在這研究中,女性病人、患精神病史、發病時出現譫妄或激動病徵的人,乃高危人士。此外,這批PTSD病人,很多時都感覺康復後有持續的健康問題。詳情可見Delfina Janiri 等人(2021年2月18日)《美國醫學學會期刊-精神科》。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前線醫護人員十分容易出現PTSD症狀。根據Y X Wang 等人2020年二月至三月間,向中國湖北省(包括武漢市)對接觸過COVID-19的211名願意接受訪問的護士的一個調查(見2020年6月26日《Medicine (Baltimore)》期刊),發現有16.83%出現有關PTSD症狀,特別是逃避的病徵。此外,女性及在工作不得滿足乃明顯有關因素。至於在兒童及青少年方面的研究實在不多。根據「沙地阿拉伯」的一個研究(Mohamed Sayed 等人2021年8月4日《PLOS ONE》期刊),在隔離政策開始兩個月後的橫切面網上透過社交媒體的普查,在537名青少年當中(男女各半),出現輕微或潛在PTSD症狀的人達到40.4%(27.4及13.0% )。

由此可見,在COVID-19爆發後,不少人出現了各類型的精神障礙,包括較嚴重的PTSD。若不及時處理(包括預防及治療),日後將帶來精神醫療服務的嚴重負擔,影響了個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功能。

聖經提及一個經歷重大創傷的人,就是「大衞王」。他年輕時曾經被當時的「掃羅王」所追殺,作王之後又因兒子「押沙龍」叛亂要逃亡。在他寫的詩篇中,顯露出了驚慌、害怕及無助感覺:「我因悲歎而疲憊,我夜夜流淚,把床漂起,把床榻浸透。我因愁煩眼目昏花,因眾多的仇敵視力衰退。」〈詩篇6﹕6-7〉他甚至埋怨上主不理會他﹕「我的 神!我的 神!你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呻吟的話呢?我的 神啊!我日間呼求,你不應允;在晚上我還是不停止。」〈詩篇22﹕1-2〉幸而他對上主非常有信心〈詩篇13、30、63、71、121篇),藉著祂得到安慰及勇氣,終於化險為夷,成就國家大事。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書籍推介

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編  號:TDW068
頁  數:146頁
書籍系列:社會精神健康叢書

內容簡介:

COVID-19在全球爆發,各國各地的衞生部門積極抗疫,救治染疫病人及進行各種各樣的防疫工作。惟病毒感染力強,病人染疫後出現不同的免疫反應及器官受損,令人憂慮。防疫最重要一步就是社交隔離,而這措施大大影響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截斷了社交接觸,令人出現情緒不安。疫情影響經濟,無數人的生計受影響,甚至失業,以致生活壓力百上加斤;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特別是激化了精神情緒問題。COVID-19除了使身體患病,同時衍生社會心理障礙;COVID-19因此被提升為「協同疫症」(Syndemic)。

作者是非常資深的精神科醫生,關心疫情發展之餘,更深切關注人們在此時的心理及精神健康。他期望藉著文章,從多方面介紹與COVID-19相關的精神健康知識、應對建議,以及敍述疫情下某些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和實際需要。本書分成四部分,包括:I.COVID-19與精神健康、II.COVID-19與疾病、III.COVID-19 與各類人士、IV. COVID-19 雜談

讀者能夠增添知識之餘,也能從書中找到應對疫情的建議;在心理層面上,通過獲得的知識能減少憂慮。讀者於此時了解到疫情下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及需要,鼓勵大眾向有需要的人士伸出援手,給予關心及支援;守望相助,共同度過難關。

打工仔過勞 團體倡設防過勞政策

本港超時工作問題普遍且嚴重,有機構調查發現,逾60%受訪者每周平均工作時數44小時以上,更有近5%多於75小時工時,關注團體要求政府研究制訂「工作過勞」定義,並盡快制訂預防工作過勞的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2332810/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工作過勞而死?

1969年,日本一位在著名新聞企業的海外運輸部工作的29歲男職員,在工作期間突然中風離世,是首位被報道的工作而死個案。但直至1978年因類似情況增加,才為日本傳媒嚴肅留意,稱之為「過勞死」(英文譯作karoshi)。這些人大多是因心臟病或中風而去世,以男性為多,屬於中年或以上年齡,但不限於勞動低下階層,也包括管理高層。

社會學家認為是當時日本社會從二次大戰後復原過來,需要工人努力長時期工作來振興經濟。直至後來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有一段時間經濟泡沫爆破,需要大量裁員;結果留下來的員工便要額外加班去保持產量。有統計當時一般工人平均每周60小時或以上,而部份更是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而且長年無休(假),因而「過勞死」情況越是嚴重。在引起世界注意之後,日本勞動省及國際勞工組織,也陸續作出一些回應。

至於致死原因,眾說紛紜。目前醫學上還沒有足夠證據,因單純工作忙碌會令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死亡。故此有認為是死者本身早有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疾病,但因工作導致疲勞過度,缺乏足夠睡眠及營養飲食,導致病情惡化。也有認為是工作上精神壓力太大,影響了抵抗力及濫用酒精藥物,因而增加了糖尿病、血壓高、心臟病、癌症等致死疾病。

除了突發死亡,也出現一些員工自殺,稱為「過勞自殺」。原因除上述以外,更多了以下兩點:

一、服務多年而又忠心的員工,因被公司解僱、被迫辭職或受上級欺凌,因而產生自殺念頭。

二、在中層及管理階層的員工,因一方面要保護員工福祉,但另一方面則為了公司要栽員,在兩難之間感覺絕望。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限於日本地方,在其他急速發展的國家也有出現。此外在疫情爆發需要「封城」的時候,不少人的工作時間及辛勞更被增加,因此提升了風險。

要減少這種「過勞死」的情況,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法定「最高工時」。只可惜目前很多國家尚未能有此等法例,而他們的勞工團體也只着重爭取「最低工資」。當然也有不少僱主擔心這法例會導致成本增加,但研究指出過長工作時間,反而會使工作效率及產品質量下降。假若有僱員因工作時間過長而倒下來,反而會增加醫療保險費用,甚至影響公司信譽。 在聖經中,保羅教導僱主這樣說:「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平地對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歌羅西書四章一節)

麥基恩醫生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