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出招抗通脹 籲超市自願限制基本食品價格
英國政府正與超市合作解決食品價格和生活成本問題,並且非常注重對供應商的影響。因為通脹率連續三個月超預期,並進一步擴展至日常用品,如雜貨及手機帳單。
資料來源:東網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經濟通脹的心理反應
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脹」,是一種各類貨品價錢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它的成因不同,但大多數是因為貨幣供應增加令貨物需求大增,但也可以是貨物供應(來源)不足,或者當地幣值下降。一般來說,輕微通脹表示當地經濟蓬勃,但過度通脹則會導致民不聊生(這情況很多時與戰爭爆發有關)。普通市民大多不樂意遇上通脹,因為他們口袋裡的金錢越來越失去價值。至於消費的心態就因人而異,而且在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層的人士會有相當大的分別(Tamara Charm et al,28May2023,McKinsey & Company)。

一般研究指出,當物價不斷上升的時候,人們的心理會出現壓力,甚至影響了精神健康。他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不肯定而感覺到焦慮,擔心日後能否繼續維持現有的生活,包括日常飲食、娛樂活動,甚至對政府的保障及服務失去信心。根據FinMasters之研究報告發現,在通脹時候會出現下列情況:
一、86%擔心未能負擔食物開支;
二、76%關心家居開支;
三、67%受訪者視繳交賬單為最大壓力源頭;
四、24%擔憂不能夠負擔汽車汽油費用;
五、7%認為繳付信用卡賬單乃焦慮成因。
由於上述這些擔憂,通脹會使人過分節衣縮食而忽略健康,特別是良好及預防疾病的生活習慣。這情況特別出現於經濟收入低微或不穩定的人身上,包括退休人士及接受社會經濟援助的人。1974年美國總統福特(Gerald Ford)曾宣布,通脹是頭號公敵。
通脹普遍來說會令市民減少購物的慾望,特別是奢侈品。但對於必需用品,例如「開門七件事」之食米及家庭用品等,反而會大量購買,因為他們擔心這等物品價格會再上升,故趁還負擔得來的時候盡量多買一些,甚至出現屯積居奇的現象。殊不知這種行為會導致貨品價格因「物以罕為貴」而上升,往往因此出現搶購浪潮,導致政府要出手限制價格及出售數量。結果出現黑市買賣,使黑市價格更高。若果控制不住,可能出現社會動盪及金融政治不穩,導致人心更加徬徨。
另一方面,假若通脹是因為貨幣貶值而造成,消費者便會盡快把手上的貨幣消費出去,盡量選購需要(甚至現時不大需要)的東西,積穀防飢,免得日後生活質素大幅下降。其實這種消費行為會製造「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甚至商舖也會停止出售物品,避免血本無歸。2008年,非洲的津巴布韋(Zimbabwe)便出現這種情況,物價在一段時間內增加億倍。這情況若持續下去,肯定會導致社會秩序大亂,產生民怨,因而導致政局不穩。若這種情況發生,通脹會變本加厲,造成惡性循環。
聖經舊約列王紀下第六章25-29節記載,當時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有饑荒,並且被敵軍圍困,以致物價飛漲,「一個驢頭要賣九百克銀子,兩百克的鴿子糞也值六十克銀子。」在這極度通脹情況之下,竟然發生了兩家人交換孩子來吃的慘劇。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