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6日被定為「世界戰爭孤兒記念日」(Day of World Orphans)。戰爭孤兒是指那些兒童在戰爭期間喪失了父母,而喪失原因是父母死亡或失蹤,又可以是兒童被人擄走或被販賣。一般來說,沒有雙親才是孤兒,但是也有人把失去父親或母親的兒童歸納在這類別之中;更有人把戰爭中失去父母的青成年人當成孤兒。據估計,目前生活在戰爭衝突地區的兒童,全球大約有四億多人,而當中的孤兒超過一億四千萬,大部分人的年齡超過五歲。
除了失去父母的保護及照顧外,戰爭孤兒往往要面對重大的環境轉變,甚至親眼目擊戰爭造成的破壞與殺戮,包括親友傷亡;部分人本身更可能經歷過傷害及侵犯。因此,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壓力及創傷,故此在成長階段中出現不少精神病徵。
Melvudin Hasanovic等人(2006,Croatian Medical Journal)分析了經歷過1992-95年南斯拉夫內戰的136名戰爭孤兒(男女各半),平均年齡為12.7歲。當中有86人住在孤兒院或兒童村內,另有50人與生存的父或母居住。與50名和父或母相處的同齡兒童比較,研究員發現86名孤兒最常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TSD)及憂鬱症病徵。此外,驚恐及焦慮也經常出現,尤其是對與戰爭有關的事物,特別是戰爭消息、死傷圖片,甚至救護車警笛聲、飛機聲響等。若不及早發現這等情況,並加以醫治,將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及社交生活。
不過,也有部分戰爭孤兒成功抵禦各種壓力而健康成長。Chandigarh Fernando及Michel Ferrari(2011, Journal of Spirituality in Mental Health)對62名斯里蘭卡戰爭中的兒童(包括孤兒與非孤兒)的研究發現,缺乏親生父母確是一個特別負面的因素,但是大部分孤兒經歷戰爭後,仍然表現出內在平安與毅力,主要是因為宗教(佛教或基督教),且有實踐於生活上(特別是珍惜、關懷、和平),提升了他們的信心、良好個人感覺及歸屬感。
聖經相當強調對孤兒(及寡婦)的照顧,當然也包括「戰爭孤兒」了。例如舊約申命記第十章18節說:「他為孤兒寡婦主持公道,又愛護寄居者,賜他衣食。」及第十四章29節:「這樣,利未人——他沒有跟你一起分得產業,以及在你城裡的寄居者和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飽」。新約雅各書第一章27節也說:「在父神看來,純潔無玷污的虔誠,就是照顧患難當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被世俗污染。」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