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孤兒

每年1月6日被定為「世界戰爭孤兒記念日」(Day of World Orphans)。戰爭孤兒是指那些兒童在戰爭期間喪失了父母,而喪失原因是父母死亡或失蹤,又可以是兒童被人擄走或被販賣。一般來說,沒有雙親才是孤兒,但是也有人把失去父親或母親的兒童歸納在這類別之中;更有人把戰爭中失去父母的青成年人當成孤兒。據估計,目前生活在戰爭衝突地區的兒童,全球大約有四億多人,而當中的孤兒超過一億四千萬,大部分人的年齡超過五歲。

除了失去父母的保護及照顧外,戰爭孤兒往往要面對重大的環境轉變,甚至親眼目擊戰爭造成的破壞與殺戮,包括親友傷亡;部分人本身更可能經歷過傷害及侵犯。因此,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壓力及創傷,故此在成長階段中出現不少精神病徵。

Melvudin Hasanovic等人(2006,Croatian Medical Journal)分析了經歷過1992-95年南斯拉夫內戰的136名戰爭孤兒(男女各半),平均年齡為12.7歲。當中有86人住在孤兒院或兒童村內,另有50人與生存的父或母居住。與50名和父或母相處的同齡兒童比較,研究員發現86名孤兒最常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TSD)及憂鬱症病徵。此外,驚恐及焦慮也經常出現,尤其是對與戰爭有關的事物,特別是戰爭消息、死傷圖片,甚至救護車警笛聲、飛機聲響等。若不及早發現這等情況,並加以醫治,將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及社交生活。

不過,也有部分戰爭孤兒成功抵禦各種壓力而健康成長。Chandigarh Fernando及Michel Ferrari(2011, Journal of Spirituality in Mental Health)對62名斯里蘭卡戰爭中的兒童(包括孤兒與非孤兒)的研究發現,缺乏親生父母確是一個特別負面的因素,但是大部分孤兒經歷戰爭後,仍然表現出內在平安與毅力,主要是因為宗教(佛教或基督教),且有實踐於生活上(特別是珍惜、關懷、和平),提升了他們的信心、良好個人感覺及歸屬感。

聖經相當強調對孤兒(及寡婦)的照顧,當然也包括「戰爭孤兒」了。例如舊約申命記第十章18節說:「他為孤兒寡婦主持公道,又愛護寄居者,賜他衣食。」及第十四章29節:「這樣,利未人——他沒有跟你一起分得產業,以及在你城裡的寄居者和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飽」。新約雅各書第一章27節也說:「在父神看來,純潔無玷污的虔誠,就是照顧患難當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被世俗污染。」

麥基恩醫生

戰爭中的逃兵

自古以來,在不少戰爭中,有些士兵受不住各種壓力,因而逃離戰場,成為「逃兵」(army deserters)。這情況與擅離職守(absent without leave)有些不同,雖然兩者都是在工作中失去聯絡,不見影蹤,但是逃兵有動機一去不回及放棄軍中職責。一般來說,軍隊對這類人非常緊張,一旦尋獲或捕捉,便會軍法處理,判處嚴刑,包括死刑。予以這般嚴厲的懲罰,原因是軍隊需要士兵絕對服從,以及避免他人仿效,影響軍心及戰爭結果。

為何這些士兵會逃離軍營或戰場呢?首先,大部分人並不是反對戰爭而作逃兵,否則他們(例如有些反戰的宗教信徒)也不會參軍,或會在訓練期間逃走。根據Tia Ghose在2014年6月11日在美國NBC新聞網頁的一篇報道指出,逃離崗位的美軍主要由於很複雜的個人原因,包括經濟危機、家庭糾紛、不適應軍隊生活。其實當中有相當多人出現了精神問題,只不過未被發覺而已。常見的精神問題,包括適應精神障礙、焦慮症、憂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屬隨時可以治療及痊癒。可惜即使在軍事法庭,控辯雙方甚至法官也忽略了這方面的原因,甚少要求對逃兵作出強制性的精神醫學報告。因而作出嚴厲的裁決,對患病者更是雪上加霜,令精神疾病更嚴重。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大部分英美逃兵都是在前線打仗的軍人,而且是參戰不久的新丁。他們大多因為受到炸彈轟炸的驚嚇、槍林彈雨下同伴傷亡、加上睡眠不足及缺水缺糧、救援人員和物資缺乏等,而導致精神崩潰,在驚恐之下逃跑(Charles Glass,2013,The Deserters:A Hidden History of WWII)。

聖經中也有描寫逃兵,但不屬於軍隊,而是屬於宗教隊伍;其中一位就是底馬,本是使徒保羅的佈道隊成員。提摩太後書第四章10節:「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離棄我去了帖撒羅尼迦」,因為這樣,保羅認為人手不足,要求他的徒弟提摩太盡早到他那裡。另一位在中途離開保羅的人便是約翰(又名「馬可」),他本是保羅及巴拿巴的助手。在使徒行傳第十三章13節:「保羅和同伴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迦,約翰卻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了。」因此,保羅日後不肯再帶他參與另一次宣教旅程。但是巴拿巴仍然接納他(徒十五37-39),而馬可終於為教會作了大事,包括撰寫了《馬可福音》。

麥基恩醫生

「亞莫克」狂亂傷人

兩持刀男在13地點行兇 加拿大爆連環襲擊10死15傷

新聞圖片

加拿大發生嚴重連環襲擊案,兩名持刀男子在中部薩斯喀徹溫省13個地點施襲,造成至少10死15傷,警方正追緝兩名在逃疑兇歸案,相信他們駕駛一輛黑色日產汽車,先後到13個地點行兇,再駕車逃走。初步調查顯示,部分受害人明顯是他們的目標,亦有部分人與他們不相識,被隨機襲擊,暫未知犯案動機。總理杜魯多形容事件可怕及令人心碎。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46795/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亞莫克」狂亂傷人

昔日在馬來西亞及印尼比較原始的社會中,有一種瘋狂的行為稱為“Meng-amuk”,是一種憤怒及瘋狂的衝刺。當地老一輩及迷信的人認為這種反應是「邪惡老虎神靈」上身,導致身體不能自控而作出危險傷人及毀物的行為。當時的人發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因為不知道是甚麼原因或怎樣解釋這情況,便稱之為「亞莫克」狂亂傷人(Running Amok)。1849年起,有這種表現的人被視為患上精神病,而香港精神科教授葉寶明認為這是一種重性的憂鬱症或分離症(PM Yap,1951,Mental Science期刊)。由於它主要發生在比較原始的部落中,故此也屬於一種「跨文化綜合症」。

這綜合症主要影響男性,年齡在20-45歲之間,本身並不一定有暴力傾向,但是在某一次情緒非常波動的時候(例如承受了極大的家庭或社會壓力),就會先出現「Beramok」反應,即是突然間會退縮,沉默不語,也不與人溝通;接著部分人會變了「Amok」,忽然衝動起來,隨手拿起武器(昔日的農夫會拿起收割的鐮刀),帶著凶惡的眼神,隨處亂跑,並且向附近的途人(也包括動物或物品)無目標地施以襲擊;甚至妄想到那些走近自己的人想傷害自己,因而作出自衛武力反抗。當事後稍為清醒,往往失去記憶,對眼前人命傷亡不知所措或後悔自己的行為而束手就擒;更有人會企圖自殺。很多時在他們發作的時候,會遭其他途人阻擋打傷,甚至被執法者鳴槍警告不遂而被殺。

有人解釋,由於這些人深受壓力,在面對現實的困難下,仍然要維護男性尊嚴不能表露情緒。因此,當事人作出這種脫離現實的行為,以表達(怪責)周邊的人給他造成這麼大的煩惱,因而潛意識作出報復(參考Carrie McLaren及Alexanra Ringe,2012)。由於現時交通發達及各種全球化活動,這跨文化現象間中也出現在其他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但也發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故此,令人質疑這「Amok」屬於「跨文化綜合症」。不過,由於武器已經現代化了,行兇者再不是揮舞鐮刀,而是手執其他利器,甚至是槍械。近年有些士兵被控在戰場上亂槍殺害沒有武器及沒有反抗能力的無辜平民,也被界定為患有這種「亞莫克綜合症」。

舊約聖經列王紀下第二章23至24節,記敘以利沙剛好接替師父以利亞成為以色列國的先知。當他前往伯特利的時候,一群青少年從城裡出來譏笑他禿頭,叫他消失。以利沙可能因為痛失師傅,又被侮辱,一時間激動起來,奉上主的名咒詛他們。結果有兩隻母熊走了出來,有點似「亞莫克」,殺死了他們中間42人。有解經家認為這班青年人並非無辜,在當時的環境下冒犯上主的先知(近乎辱罵國王),屬於極大的罪惡。因此,他們死有餘辜,而且起殺一儆百的效果。不過,也有人指出,因為青少年的嘲笑聲驚動了母熊,牠們要保護小熊而作出本性的反應。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